昨日,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福州专场发布,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民生事业发展情况。发布会上,一组数字对比让人印象深刻:2021年,福州市“三公”经费支出总额较2012年下降70%以上;民生支出年均增长10.7%,2014年起占比稳定在77%以上。
一减一增,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福州得到更充分、更全面的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市不断增投入、补短板、兜底线、促公平,推动民生事业蓬勃发展,让有福之州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先后获评中国十大幸福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城市、中国十大“大美之城”等称号。
把财政资金优先用于民生
5月初,在福州市马尾区琅岐岛菜农周华官的蔬菜大棚里,一畦畦空心菜青翠欲滴、长势喜人,即将被送上福州人的餐桌。“去年,大棚得到了省、市、区三级合计每亩补贴1.8万元。今年,我又流转了100亩地,打算继续建大棚!”周华官说。
琅岐菜农的增产志向,来自福州市对“菜篮子”工程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福州市坚定不移抓好“菜篮子”基地建设,建成蔬菜基地近16万亩、市级畜禽副食品基地36家,重点打造了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等一批专业市场,设立了2710个“菜篮子”产品零售网点,全市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100%。
保障市民“吃好菜”,是福州市全力推进民生事业发展的缩影。“我们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优先用于民生,以政府‘过紧日子’来保障群众‘过好日子’。”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贤德说。
近年来,福州深入实施温暖榕城行动,聚焦“菜篮子”“米袋子”和卫生、教育、养老等民生工程,大力实施“为民办实事”,用一桩桩实实在在的事,让老百姓感受到真真切切的福。
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十八大以来,福州组建了8个医联体、12个专科联盟、1个城市医疗集团和10个县域医共体,在全省率先实现医联体对县、乡(社区)全覆盖。同时,引进华山医院、浙大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增医疗机构床位1.3万张,增长46.8%,大大缓解了“看病难”问题。
以黄金地块奉献市民
4月29日,随着地铁5号线投入试运营,福州正式进入轨道交通“三线时代”。在5号线开通之际,还同步推出敬老卡免费乘车等优惠,65周岁及以上老人由原来平峰期免费改为全时段免费,许多前来体验5号线的老人对此连连点赞。
沿着地铁5号线伸展的方向,从仓山螺洲古镇到闽侯荆溪新城,一幅城市品质提升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城区156条内河治理基本完成,获评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流花溪等内河美丽动人;全市建成各类公园1400多座,获得“千园之城”的美誉;打造特色历史文化街区17个,保护修缮各类古建筑、历史建筑1300多处……近年来,福州组织开展了治水、治涝、治堵、旧改、绿化等系列攻坚战,让市民切身感受到自己身边的变化、品尝到攻坚胜利的果实。
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福州是有福之州,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希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我们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拿出黄金地块奉献给市民。希望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让福州的街道可漫步、建筑可阅读、城市可回忆,成为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品质之城。”吴贤德介绍。
依托山水禀赋,福州市大力实施“两江四岸”整体品质提升工程,沿江打造140公里的休闲景观带,新建了花海、湿地等多个特色滨江公园,打造滨江风貌彰显、亲水环境宜人、公共空间有活力的城市新空间,为广大市民创造了高颜值、高品质的“城市会客厅”。
用数字化成果服务民生
上月,全省首家银行版“24小时智能便民服务中心”在兴业银行福州杨桥支行对外开放。走进这个中心,只见并排摆放着“个人征信自助查询机”“微车管所”“e福州便民服务自助机”等多台自助服务设备,市民不用取号、不用排队,可自助办理打印征信报告、自助更换驾照等多种业务。
智能又便民的背后,是数字福州建设为市民提供的优质政务服务。近年来,福州市全力推进数字福州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发生深刻变革。
以“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为抓手,福州在全国率先推行行政审批全流程电子证照、智能辅助审批等应用,全市97.85%的审批事项实现在线申请、网上预审或在线审批,市级“最多跑一趟”“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分别达98.8%、84.3%。
一个App畅享城市服务——按照这一理念打造的“e福州”App,整合了全市政务和公共服务资源。同时,福州在全市社区、商超、车站等人流密集场所,布设“e福州”自助服务终端,实现公积金提取、不动产登记等78个高频事项自助办理。
未来,数字化还将给福州市民带来更多幸福感。“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数字福州建设,建成‘智慧办’支撑服务平台,实现200项以上事项审批全过程‘智慧办’,让数字化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造福人民群众。”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林中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