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近日,云南省纪委监委连续发布通报,将4批20起烂尾楼背后的腐败问题、权力寻租等不正之风暴露无遗。从通报案例来看,这些烂尾楼的产生,除市场经济和政策法律因素外,背后大多存在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失职渎职等问题。
烂尾楼的出现,往往会成为城市的一道道“伤疤”。不少年轻人,为实现在一个城市安家落户的梦想,不仅要掏空几代人的钱包,还要为预期中的新房背上沉重的银行贷款压力。烂尾楼一旦出现,不但破坏市场秩序,更严重侵害老百姓的利益、债权人利益,成为经济社会健康肌体上的“毒瘤”,必须深挖病因,坚决铲除。但是,烂尾楼的出现只是表象,权力寻租才是根源。最近曝光的这20起案例中,涉案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众多,有的利用职权之便,在土地竞拍和使用权转让等过程中非法牟利;有的收受贿赂,在规划审批、办理行政许可、征地拆迁等环节为开发商提供便利;有的不正确履职,导致相关楼盘出现无证施工、违规销售等问题;有的监管不严,致使巨额项目预售资金脱离监管,甚至被挪用、侵占。
众所周知,房地产市场投入资金量大、利益关联度高、权力寻租空间大,是腐败问题易发多发重点领域。特别是规划审批、招投标等环节存在的一些监管漏洞,容易助长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等腐败链条,为房地产开发埋下隐患,导致烂尾楼的出现。对此,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把群众置于心中最高位置,从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倾听群众的心声与意见,才能从烂尾楼乱象中理出清晰线索,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凝聚起强大的整治合力,斩断烂尾楼背后的腐败链条,清除腐败土壤,促使烂尾楼在清朗阳光下重获新生。
事实上,自2020年3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启动烂尾楼问题清理整治工作以来,云南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责定位,持续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深挖细查问题线索,严肃查处烂尾楼背后的违规审批、滥用职权、权钱交易、失职渎职等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形成了强力震慑。截至今年4月底,云南省纪检监察机关在监督推动烂尾楼清理整治工作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2人,移送司法机关19人,约谈相关责任人11人,问责8人,批评教育帮助40人(含谈话提醒、书面检查)。目前,正在对36人立案审查调查。截至6月13日,云南省334个烂尾楼已基本盘活322个,总化解率为96.41%。剩下未化解的12个项目已全部进入司法程序、破产重整或破产清算。
烂尾楼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深化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治理,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推进查办案件与以案促改深度融合,采取纪检监察建议、提示提醒函等方式,推动职能部门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结合问题整改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针对性完善制度规定,把正风肃纪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联通起来。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严肃问责,对典型问题及时通报曝光,形成综合震慑效应,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方能还房地产市场一片风清气正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