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举行的2022青岛·陆海联动研讨会上,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面向全球发布的“国际航运枢纽发展指数”显示,山东港口青岛港被列为先导级国际航运枢纽,位列东北亚第一。
【资料图】
航运枢纽地位提升,离不开港口群支撑。2019年8月6日,山东省港口集团应运而生,打造“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渤海湾港为延展,各板块集团为支撑,众多内陆港为依托”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三年来,港口一体化发展释放出倍增效应:年吞吐量突破15亿吨,集装箱量突破3400万标箱,分别稳居全球第一、第三位,增幅连年超过全国沿海港口平均水平;营业收入实现翻番,利润增长近40%;资产总额、净资产额、人均创利增幅均达30%以上,获省国资委业绩考核A级,稳居省属企业第一方阵。
加速转型物流枢纽港
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副总经理张军,用“繁忙”来总结刚刚过去的七八月份:“船多货多,吞吐能力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我们公司昼夜吞吐量最高近4万标箱,创造了新的纪录。”
繁忙的背后,是山东港口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地位的提升。这在港口最核心资源——航线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据介绍,一体化改革三年来,山东港口以“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思路,海向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新增航线108条,总数达到320条,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北方港口首位;陆向开班列、建陆港、拓货源,开辟内陆港30个、班列80条,海铁联运箱量连续保持全国第一,基本形成覆盖山东、辐射沿黄、直达中亚、欧洲以及东盟的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带来更多的业务增量和更稳固的枢纽地位。
山东省港口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李奉利表示,“山东港口致力于互联互通、保稳保供,充分发挥枢纽平台作用,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据统计,目前,山东港口已承担起全省90%以上的货物进出口量,原油、铁矿石、铝矾土、粮食等主要货种的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
重点发力金融贸易港
今年7月初,东营地炼企业山东聚力未来化学有限公司花费6亿元,购进了10万吨原油。与以往自己找货源、买保险、找货代、找船代的费时费力不同,这次购买过程十分省心。
“我们只是向山东港口国际贸易集团下了一笔订单,剩下的全都交给港口,最后原油就送到了家门口,服务又高效又便宜。”聚力未来总经理郁光辉说。
郁光辉的经历并非个例。“现在港口开展的很多业务在以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山东港口国际贸易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刘晋说,“以前港口基本只负责码头接卸、仓储等传统业务,也就赚个‘车马费’,现在则是各业务板块联动,为企业提供‘贸易+金融+物流+航运’供应链全流程服务。”
成立以来,山东港口果断摒弃“吞吐量为王”的传统思路,开启了从装卸港向金融贸易港升级的新征程——将原先分散在各港口的600亿元资产规模、100多个业务单元“合并同类项”,重组为金控、物流、贸易、航运等12个板块集团。随着金融贸易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目前山东港口贸易业务覆盖全国17个省及直辖市。在9个沿海港口落地10个货种300余万吨业务,在沿边沿黄落地100多万吨业务。
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
“港口项目投资大、辐射广、拉动强,向来是驱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压舱石。”山东港口青岛港党委书记、董事长苏建光说,以青岛为例,三年来青岛港累计完成工程投资238.8亿元。“十四五”期间,山东港口计划在青岛总投资1181亿元。
为了让港口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三年来,山东港口怀揣当好“港小二”的热忱,与省内16市达成战略合作,融合好戏连连:在烟台,全面参与海上世界项目开发,打造烟台对外开放“新门户”;在日照,推出了全国首个港口工业岸线退港还海修复整治工程;在枣庄,借助其运河优势共同打造公铁海河物流通道……山东港口以港口为平台、产业为核心、城市为载体,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港产城”融合发展之路。
“在这个进程中,港口与城市的关系也被重新定义,作为区域和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关键的公共服务平台,山东港口原有各大港口的枢纽功能得到了重塑和增强,金融、贸易、航运、港产城融合等新业务迸发活力,更好地发挥港口在经济发展当中引领和带动的作用,成为全省经济澎湃发展的‘蓝色引擎’。”山东省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