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主播说
一村一品看东川
“乡村振兴主播说·一村一品看东川”首场直播9月20日在阿旺镇开播。
直播在都市时报App、东川融媒App、视频号、微博等多平台联合播出,同时深一度、板扎在线等网络大V也进行了转播。当天#东川乡村振兴主播说#话题登上新浪微博同城热搜,全网浏览量突破20万,全国29家媒体对该直播进行了转载。
云丽是东川区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同时也是本栏目的主播。直播中,她带领网友先后去到阿旺镇岩头村看千亩桃林示范基地冬桃的丰收景象,到千古彝寨感受彝族乡村旅游的新变化,到安乐村沃隆田园综合体体验现代观光农业,同时把东川的冬桃、杧果等好物推荐给各位网友。开播仅10分钟,就冲上了微博直播榜首,都市时报直播间有7.73万名网友在线互动。
整场直播1小时30分,深入展示了东川阿旺镇乡村振兴一村一品的成果。以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直播的形式推荐东川好物,在东川尚属首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未来直播将走进东川各个乡镇,将更多好物推荐给全国网友。
荒滩上建起了田园综合体
阿旺镇素有东川“南大门”之称,地处东川最南端,与会泽、寻甸接壤,金沙江支流小江穿镇而过。从功东高速阿旺段路过,谁也不会注意到高架桥底竟然藏着一座现代化的田园综合体——安乐村沃隆田园综合体。
4年前,这里还是大白河流域的一处荒滩。如今,这里绿树成荫、瓜果飘香。进门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长的三角梅大道,红、白、紫、粉等各色三角梅开得正艳。偶尔还能遇上几只“越狱”飞出养殖区的火鸭在路上大摇大摆散步,肥硕的身躯走起路来憨态可掬。
养殖区负责人介绍,基地养殖火鸭7000余只、狮头鹅1.3万余只,目前火鸭种鸭存栏4000余只,狮头鹅种鹅存栏7000多只。“市场好时,一个蛋可以卖30多元。”
果园里贵妃杧已经成熟,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红心柚、台湾青柠等水果挂满枝头。靠近水边的滩涂,是一大片荷塘和鱼类养殖区,还有几十亩芭蕉林。
据了解,园区共分为畜禽养殖、经济林木、景观园林、生态果蔬、休闲游乐5大区域,占地面积千余亩,其中流转土地600余亩,涉及农户147户。通过实施田园综合体项目,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形成集种养、加工、销售、生态休闲为一体的城郊型经济模式。
荒山上美丽村寨拔地而起
阿旺镇岩头村的太阳谷千鼓彝寨,地处东川、会泽、寻甸交界处,海拔约2140米,居住着彝族干彝支系,是三县区全域旅游的中心节点。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如今99栋以土墙、石板房为基调的民族特色建筑拔地而起,88盘磨、77口缸、999颗铁胆石以及近百亩花海镶嵌其中。每年到了夏秋季节,大丽花、玫瑰等五颜六色的花卉在土坯房间竞相开放,美轮美奂。
彝寨以民族特色乡村旅游为平台,在上海市普陀区对口帮扶下,走“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产业”的脱贫路子,通过带动群众参与彝寨内的养殖、种植、旅游服务等实现就地就业。
彝家姑娘们闲时劳作,忙时做旅游接待。“彝寨的许多节目,不仅在景区内深受游客喜爱和好评,还代表东川走到省内外呢。”彝家姑娘邵小雪倍感自豪。
自2019年初试营业以来,太阳谷千鼓彝寨已累计接待游客10余万人,成功带动岩头村委会2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就业脱贫。荣获“云南省乡村健康旅游目的地示范区(点)”称号。2020年1月,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19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冬季)精品景点线路之一。
闲置土地变身冬桃种植示范基地
站在岩头村种植大户邵星文家二层小洋楼的屋顶露台上,极目四望,千亩桃园种植示范基地尽收眼底。
此刻,中秋桃的硕果已挂满枝头,正陆续上市。
邵星文是村里第一个种植冬桃的人。早在2009年,他返乡创业,试种了四五十亩冬桃。试验结果表明,海拔2100米的岩头村,土壤中所含有的有机质丰富,加之气候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冬桃糖分的积累和生长。
2014年12月,在邵星文的示范带动下,村里成立茂盛种植专业合作社,把闲置的土地全部收拢,开始大规模种植冬桃,目前全村共种植冬桃近1300亩,其中600亩为村集体所有。合作社已发展成为有固定资产近100万元、种植面积800亩的示范基地,实现年产值450万元。
目前,岩头村已形成“南养北种”的产业格局,冬桃种植和养殖已成为岩头村的主要产业。由于岩头村冬桃品质优、口感好,市场需求量大,目前每公斤10—15元,比传统作物每亩收益高出2000—3000元。
2019年岩头村冬桃种植获得“三品一标”、无公害食品认证,并注册了商标,2021年被认定为市级“一村一品”产业,
“基地的水管网、道路等基础设施都是政府帮修建的,还给我们的冷库购买了设备。”邵星文说,政府对基地的建设给予了极大支持。
阿旺镇党委书记郭荃文介绍,阿旺镇是省市区三级乡村振兴示范镇,目前,已经完成了乡村振兴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
近年来,阿旺镇坚持“组织强、产业兴、群众富”为目标,累计培育了省市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3个,发展壮大了冬桃、芦笋、甜杏、云南参、黑山羊、肉牛等一批新兴的种养殖企业。全镇17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均达到20万元,其中有两个村超过50万元以上。全镇呈现出“群众增收、集体创收、企业增效”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