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

建言“演艺之都”

时间:2023-01-17 09:27:44       来源:北京商报

力挺“首演”经济,给予税收优惠和基金支持,与“首店”“首展”联动,与旅游共融,“着力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办好惠民文化消费季”,探索演出季和戏剧节,多维度打造剧目,全链条配合+长周期培育……在202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繁荣发展首都文化,有一个新理念被提出——演艺之都。1月16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小组会内外,多位政协委员为“演艺之都”建设建言献策。


【资料图】

力挺“首演”

左手基金税收 右手商旅联动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董事长安庭建议从金融、税收、媒体等方面支持发展“首演”经济,包括文化基金的进一步扶持、税收的定向减免、金融+文化系列工具定向支撑等,“通过这样的扶持,鼓励并带动更多的首演(首映)项目放在北京”。安庭表示。

据了解,“首演”(首映)指的是文化演艺项目及电影项目的首次演出、放映等活动。安庭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与“首店”经济、“首展”经济等“首发”经济活动相比,“首演”经济对提升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消费水平,特别是提升北京文化中心城市建设,效果显著且颇具特色。

据安庭介绍,北京拥有着全国数量最多的演艺团体,且剧场、剧院、影院等演出场所的密集度也在全国名列前茅。“发展‘首演’经济,带动的不只是演出、电影等文化行业本身,也能提高周边产业、文化IP的衍生价值,并提升文化地标的文旅品牌价值。”

“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我建议能够在财税、金融等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全国乃至国外的优秀的文化演出与电影,将首演落地在北京,扩大首都北京的文化中心影响力。”安庭强调,“‘首演’经济还可以与‘首店’‘首展’等进行联动,在首店、首展等商业地标积极探索首演项目的演艺新空间。”

与“首店”“首展”联动之外,演出市场与旅游市场的联动更是给了委员们无限想象空间。

在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欧亚中心人民画报书画院副秘书长白景峰看来,“大戏看北京”和打造“演艺之都”的本质,都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和北京故事。对此,白景峰提出,北京可以考虑制作一款史诗级的“实景演出大戏”,打造“白天看长城,晚上看实景演出”的北京文化旅游名片。

“全国各地的知名旅游城市很多能看到实景演出,其实北京也可以考虑。”白景峰谈道,“比如说沉浸式走进5000年中华文明,又或者是通过实景式演出来展现北京3000年建城史。”

传统艺术

从活下来到活得好

如何帮助京剧和昆曲等传统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以营造“大戏看北京”的良好氛围?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京剧院杜镇杰张慧芳项目工作室负责人杜镇杰建议,要给从事传统艺术的青年演员提供更多演出机会和渠道,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脱颖而出。

“每年会有很多年轻人从北京京剧院毕业,但是他们在没有成名之前的演出票不太好卖,希望可以给青年演员提供包括比赛在内的更多的展示舞台。”杜镇杰认为,如果能够有更多渠道给青年演员提供舞台,将会带动更多年轻的粉丝关注传统文化,走入北京看“大戏”。

对于展演带给年轻人的机会,北京市政协委员、北方昆曲剧院演员魏春荣有着同感。

据魏春荣介绍,她所在的剧院一直致力于推青年演员,给青年演员排新戏,创造更多演出机会。“但他们在拍新戏、有演出机会的同时,也需要一些展演的认可。” 

“现在的戏剧大部分内容偏传统,我建议要用现代的语言重新梳理和翻译。”北京市政协委员、自由职业雕塑艺术家、文武大元(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任哲表示,电影也好,戏剧也好,背后都有着人性的光辉,要把这些东西都提炼出来。但布景、道具、服装这些方方面面都可以用现代人能看懂的方式呈现。

“北京倡导‘大戏’,这台戏不是一个人的,也不是一个部门的,而是应该围绕多种内容、各个门类,加在一起的一场大戏,所以要探索综合性的演出。”任哲表示。

传统文化的传承的保护需要多方努力,在进入市场环境中不占优势的昆曲、京剧等传统剧目和传统艺术家形成保护,也是北京营造“演艺之都”的另一个焦点。“在北京首先要保证极少数的‘名角’或者一些传统剧目在财政的支持下,不断地传承下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长方铭提出,保护“名角”之外,可以在北京的某一个区域试点建设京剧小镇、昆曲小镇,引入多种商业消费业态,把旅游和演出市场有机结合。“一家人来到京剧小镇,不仅可以看戏,还可以吃饭看电影。”

市场培育

观众培养与剧目打造缺一不可

剧场艺术,一方面是演员的“演”,另一方面是观众的“观”。

“演员合观众的眼缘才能形成好的氛围。”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常务副主任彭丁煌在采访中表示,时代的发展、美的发展是多元的,要倡导多元的演出形式,提倡允许“小而美”的小众演出存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既要发展年轻人喜欢的先锋戏剧,也要传承像国粹京剧这样的经典,提高演出的艺术质量和水准。”

“现在的时代已经不再是20年前的样子,文艺形式、演艺作品都已经非常丰富,想要完成各方面演艺水平的提升,北京可以尝试探索每年固定时间的演出季和戏剧节。”彭丁煌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北京市政协委员、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波在小组讨论时表示,线下演出的产业链很长,戏剧发展需要全产业链配合和长周期培育,同时还需要各方面协同。“既需要有主管单位的管理,也需要有商业化的操作、企业的运行,包括创作团队也需要很长周期培育。”

“目前的演出既不缺内容,也不缺观众,关键在于如何把内容和观众协同起来。”在王波看来,线下品牌演出的最大局限性在于IP不够多和内容不够多。“未来的戏剧市场在线下一定要有规模优势、内容优势,再加上有开放包容的城市和科技的培育。”

“精品剧目不是专家评出来的,是观众选出来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郭磊表示,成为“演艺之都”需要具备一些必要条件:形式要丰富、内容要多元、地点要聚集、演出的创新机制做保证。

“精品的剧目也需要媒体传播,让大家借助演出平台,把中国文化说出去,同时把世界优秀文化吸引进来。”在郭磊看来,“大戏看北京”一定不只是戏,“戏”是个大概念,大戏看北京包括音乐、舞蹈、交响乐、美术、展览、话剧、歌剧等。“天天有戏看,年年有期待,这才是演艺之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