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

31省区市亮出今年首份CPI成绩单 14地涨幅高于全国水平 即时焦点

时间:2023-02-16 07:39:40       来源:北京商报

近日,31个省区市2023年1月CPI陆续公布,同比均为上涨,涨幅高于和低于全国水平的省区市分别为14个和15个。从涨幅来看,海南等22地涨幅高于上月。其中,海南最高,为涨3.7%。专家分析指出,1月各地CPI的上涨主要是受春节效应等因素影响,预计后续CPI整体将处于温和上涨态势。

14地涨幅高于全国水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月,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8%;同比上涨2.1%,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CPI同比增速上行,在连续两个月低于2%后再次进入“2时代”,但略低于市场预期。


(资料图片)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1月31个省区市CPI同比均为上涨,涨幅高于或低于全国水平的省区市分别为14个和15个。从涨幅来看,海南等22地涨幅高于上月,上月有21省份涨幅扩大;3地与上月持平;6地涨幅低于上月,上月则有7地涨幅收窄。

具体来看,海南、江苏、江西、广东、上海、浙江、福建、黑龙江、四川、湖北、广西、宁夏、甘肃、重庆等14地涨幅高于全国水平;云南、辽宁等地涨幅与全国水平持平;北京、山西、青海、新疆、天津、西藏、安徽、贵州、湖南、吉林、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15地涨幅低于全国水平,其中天津等11地处于“1时代”。

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宏观高级分析师赵宏鹤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月CPI同比、环比涨幅均扩大,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防疫政策调整推动居民消费需求恢复,核心CPI恢复到去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二是春节推动,今年春节在1月,节前采购需求带动食品CPI上升,同时家政服务等价格也环比回升。

在消费者感受最为直接的食品消费上,1月食品价格上涨2.8%,涨幅比上月扩大2.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52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鲜菌、鲜果、薯类和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19.6%、13.8%、9.2%、6.4%和5.5%,涨幅比上月均有扩大;生猪供给持续增加,猪肉价格下降10.8%,降幅比上月扩大2.1个百分点,使得食品价格上涨较为温和。

后续内需将逐步回暖

谈及下一步CPI的走势,赵宏鹤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高频数据显示,节后复工情况整体向好,后续内需将继续逐步回暖,考虑到国内的宏观政策导向比较温和、暂时没有强刺激预期,复苏进程会比较平稳。同时奥密克戎病毒的毒性相对下降,对劳动年龄人口的影响总体偏弱,因此“预计后续核心CPI中枢还有进一步抬升的空间,但暂不会出现类似欧美国家的大幅上升”。

赵宏鹤从影响CPI的食品和非食品两个方面进行了解释。食品方面,去年四季度的生猪存栏环比仍然处于近年的偏高水平,指向下一阶段猪价可能仍然处于下行-探底周期。

非食品方面,可以分成能源、商品、服务三类来看:1月非食品CPI环比略低于季节性,主要是受能源价格拖累,考虑到海外经济仍然处于下行期,需求侧指向油价的上行空间有限;商品CPI环比低于季节性,指向居民服务消费的回暖较快、商品消费的复苏相对滞后,表明消费整体的回升斜率比较温和;服务CPI环比低于2017-2019年、高于2020-2022年,可见在防疫调整、服务消费回暖较快的情况下,涨价幅度介于疫情前三年和后三年之间,短时间的需求反弹没有造成明显的价格上涨,表明消费服务业保持了较高的供给弹性。

整体来看,赵宏鹤认为,虽然国外通胀高企,但对我国而言,1月的数据确认通胀不是当前的主要风险。

就如何稳定物价而言,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表示,第一,要增加生产保证供给;第二,要确保大众商品的物流畅通,形成稳定的保供体系;第三,各个城市、各个区域要建立战略性的日用消费品储备,在特殊时间背景下,可以及时进行物资投放,从而稳定供求关系,保证物价稳定;第四,要加大对商家的监管力度,防止借机囤货、哄抬物价现象的发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