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工业级3D打印设备龙头企业湖南华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曙高科”,688433)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该公司由知名3D打印科学家许小曙博士于2009在湖南长沙创立,目前许小曙及其儿子为该公司实际控制人。
根据上市公告书,本次IPO华曙高科公开发行股票4143.2253万股,发行价格为26.66元/股,募集资金总额为11.05亿元,净额为10.23亿元。据此前披露,公司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增材制造设备扩产项目、研发总部及产业化应用中心项目、增长制造技术创新(上海)研究院建设项目。
上午盘中最高涨幅超过50%,截至4月17日收盘,华曙高科股价为30.90元/股,上涨15.90%。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华曙高科专注于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提供金属(SLM)增材制造设备和高分子(SLS)增材制造设备,并提供3D打印材料、工艺及服务。据介绍,公司已开发20余款设备,并配套40余款专用材料及工艺,正加速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医疗、模具等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华曙高科是全球极少数同时具备3D打印设备、材料及软件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的增材制造企业,销售规模位居全球前列,是我国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龙头企业之一。其拥有产品和服务所对应的完整知识产权体系,自主开发了增材制造设备数据处理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全套软件源代码,是国内唯一一家加载全部自主开发增材制造工业软件、控制系统,并实现SLM设备和SLS设备产业化量产销售的企业。
该公司拥有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增材制造领域工程研究中心——高分子复杂结构增材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级3D打印系统” 成为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牵头或参与制定了10项增材制造技术国家标准和6项行业标准。
根据披露公告,公司除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推动航空航天领域高端制造能力突破外,与中国一汽、潍柴动力、钢研集团等企业推动汽车、材料等领域的产业升级;与湘雅医院等深入开展3D打印数字化医疗应用。同时,公司设立美国华曙、欧洲华曙,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与巴斯夫、宝马、美国捷普等建立合作关系。
华曙高科在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57亿元,和上年同期相比(同比)增加36.6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918.22万元,同比减少15.52%。此外,经初步测算,预计2023年1-3月营业收入区间为8500.00万元至10000.00万元,同比变动幅度为9.27%至28.55%;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区间为1374.71万元至2024.96万元,同比变动幅度为-25.99%至9.01%。
本次发行前,美纳科技合计控制华曙高科56.89%的表决权;本次发行后,美纳科技合计控制51.20%的表决权。实际控制人为许小曙和许多父子。
许小曙现年68岁,为知名的3D打印技术的领军人物和企业家。其于1982年获湘潭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硕士学位;1986年赴美深造,随后的4年在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主修应用数学、副修材料科学,获得博士学位,在此期间同时担任助理研究员。在美国焊接研究所(AWI)工作7年后,许小曙进入工业界,先后在美国Trilogy公司、DTM、3D Systems公司、Solid Concepts公司担任技术总监等职务。
2008年,许小曙回到国内担任湘潭大学特聘教授,并于第二年创立美纳科技和华曙高科。
3D打印或增材制造是以三维模型数据为基础,通过材料堆积的方式制造零件或实物的工艺。不同于传统制造业机械加工的减材制造,3D打印通过对材料自下而上逐层叠加的方式,将三维实体变为若干个二维平面,大幅降低了制造的复杂度,具有快速加工形状复杂零部件、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材料利用率高等特点,市场前景广阔。
3D打印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并在20世纪80年代得以发展和推广。根据研究增材制造行业的咨询机构Wohlers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球增材制造产值127.58亿美元,同比2019年增长7.51%,受疫情影响增速有所放缓。而经过30多年发展,增材制造产业正从起步期迈入成长期,整体来看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根据Wohlers预测,到2025年增材制造收入规模较2020年将增长2倍,达到298亿美元,到2030年将增长5.6倍,达到853亿美元。
其中,全球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销量(指面向工业且销售售价在5000美元或更高的机器)从2012年的6千余台增长至2021年的2.6万余台,年复合增长率14.45%。
华曙高科此前在公告中表示,中国增材制造行业相对欧美国家起步较晚,在经历了初期产业链分离、原材料不成熟、技术标准不统一与不完善及成本昂贵等问题后,当前中国增材制造已日趋成熟,市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总体而言,增材制造行业整体发展时间较短,技术成熟度还不能同减材、等材等传统制造技术相比,同时由于单台设备价格和耗材单位售价较高,应用成本相对较高,应用领域范围及深度均有限,目前处于产业化应用的初步阶段。
根据Wohlers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末,中国工业增材制造设备安装量市场占比10.60%,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
不过,值得持续关注的是,目前增材制造所使用的核心零部件激光器、振镜目前多数采购自美国、德国等。华曙高科称,随着国产振镜和激光器的研制成功及性能提升,目前已实现部分进口替代,公司已可提供设备零部件完全国产化替代方案。但总体而言,核心零部件的高端市场仍主要被少数国外企业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