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强制退市,成为悬在出险房企头上的一把利剑。6月6日,昔日“千亿元房企”*ST蓝光摘牌,A股出现第一家退市房企。业内预计,这将拉开A股出险房企“1元退市”大幕,后续将有十余家企业站上退市“生死线”。
其中,有4家可能面临财务类退市风险,即有可能触发连续“净利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净资产为负”等退市条件,但当前出险房企主要面临的是“面值退市”,即“1元退市”风险。“面值退市”属于交易类强制退市的一种。根据相关规定,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则会被交易所强制退市,且没有退市整理期,直接终止上市。
据中银证券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股价跌至1元附近或以下的A股上市公司中,约26%属于房地产行业。与以往历年相比,这一比例确实在提升。但在笔者看来,此番退市风波背后,由于整体市场复苏缓慢、债务违约增加、部分房企出现大额亏损等内外部因素,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信心受挫、资本市场对部分出险房企安全性产生担忧,使股价承压。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整体房地产行业没有投资价值,恰恰相反,行业中优秀企业的市值表现仍值得关注和期待。
诚然,昔日销售额破千亿元龙头房企陷入退市危机,且涉及范围正在扩容,给相关企业甚至行业确实带来负面影响。从企业层面看,品牌、信用、销售以及融资压力将倍增,复产复工、正常经营均将遭遇挑战;从股东层面看,公司估值降低、股票面值大幅缩水,股东利益受损;从对行业影响看,短期内,将降低房地产行业甚至上下游相关行业关注度、影响投融资活力以及融资渠道的畅通。但笔者认为,在全面注册制下,资本市场有进有出是市场化、常态化表现,应理性看待出险房企退市现象。
首先,有利于加速行业风险出清,重塑竞争格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今的回款困难、偿债缺口大以及大额亏损,皆是过往无序扩张的恶果。若非步子迈得大、对市场缺乏敬畏之心,一味加杠杆豪赌,上市故事不会轻易走向终章。当然,即便是退出A股,也不意味着企业走到“终点站”,即便再融资渠道关闭,仍需房企聚焦化解债务及保交付重任,若能以产品质量重新赢得市场信任,未来或能东山再起。
从长期来看,一个行业风险出清过程中,往往会带来经营价值观的深度反思,比如当拿高价地的机会和自身资金实力不匹配同时摆在眼前时,企业如何选择?比如是为了短期扩规模高速扩杠杆,还是为了夯实资产质量和稳住财务盘面,扩大轻资产业务比重?当“检讨”足够深刻,就能发现过去经营价值观中的错误代码,用自律不断“增持”长期主义经营理念,从而走上良性发展路径。
其次,为其他出险房企拉响警报,需尽快落实重组方案。对于戴帽的诸多A股房企而言,当下仍需加快项目去化速度,推动降本增效,改善经营状况。短期内,还需要大股东及高管大手笔增持,提振市场信心,避免股票退市,为引入战投完成重整争取时间和空间。长期看,债务重组仍是重中之重,若仍无实质性进展,无疑会加快退市步伐。
更重要的是,与A股交易类强制退市没有退市整理期相比,目前留给港股停牌房企的翻盘机会还是有的。其中部分房企最长停牌时间已超400天,对这些出险房企而言,需尽快披露经过审计的2022年年报,积极完成复牌指引。同时,还需加快债务重组速度,持续增强市场信心,才能真正度过危机。
第三,对整体房地产板块影响相对有限,部分出险房企的退市问题不能用来否定整个行业投资价值。正如中银证券指出,截至目前,有退市风险的12家房地产行业公司总市值占地产行业A股总市值的比重仅为2%,已经锁定退市的8家房企占比仅0.9%。行业“强者恒强”的现状将持续深化,优秀企业长期价值犹在,比如仍可关注内生增长快、拿地有效性强的内驱动力型公司、REITs相关的商业地产、保租房、产业园区、物流地产等资产持有方等。
总体来看,行业已进入下半场,对房地产板块而言,绩差股不断出清,信用、资源及资本向绩优股集中,助推这些企业探索新发展模式,将重塑房地产行业估值逻辑,有助于发掘优质上市主体长期投资价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