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 >

新布局打造卫星及应用产业高地 集群式发展雏形初显

时间:2022-01-07 09:40:50       来源:深圳商报

1月6日,在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对微波遥感(SAR)卫星进行研制。按照计划,由该公司负责抓总研制的两颗微波遥感卫星将于2023年发射。

在最近一次测试中,亚太星通的技术人员在时速100多公里的车辆上,使用车载终端与距离地球3万多公里的亚太6D卫星“深圳星”进行大带宽极速测试,测得前向速率最高达220Mbps,回传速率也刷新了国内卫星通信行业的纪录。

深圳卫星产业,正在轨道上稳步推进。

深圳发展卫星产业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优势

深圳的卫星产业是从一张白纸上擘画出来的。

2007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深圳市政府开展战略合作,在深圳建立航天基地。一年后成立的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简称深圳东方红)是深圳第一家卫星企业,拉开了深圳卫星产业发展的序幕。

2011年底,深圳东方红研制的第一颗卫星——试验卫星四号顺利升空。紧接着,全球首颗脉冲星实验卫星、深圳首颗出口国际卫星、国内首颗极地探测遥感卫星……一连串飞出来的第一,见证了深圳东方红在我国微小卫星发展征程中的努力。

截至记者发稿时,深圳东方红已成功研制并发射20颗不同类型的微小卫星,涵盖技术试验、通信、导航、遥感、大气探测等方向。

为何缺少国家航空航天重大项目和资源布局的深圳能够迅速崛起成为卫星产业新星?

深圳东方红公司董事长胡戈锋认为,深圳发展卫星产业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优势。

互联网、金融、通信、海洋、地理信息等行业对于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等有巨大需求。深圳微电子、机械加工、智能制造、通信等产业的基础雄厚,为商业卫星产业提供生态要素。

此外,深圳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商业融资环境好,卫星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意愿强,有利于产业快速发展。

集群式发展雏形初显

早在2013年,深圳就编制了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自2014年起至2020年,深圳市财政连续7年共安排70亿元扶持未来产业发展,当中就包括航空航天产业。

富有前瞻性的产业规划和布局,让深圳卫星产业从无到有,产业脉络不断延伸。

目前,深圳已形成包括卫星制造、运营、关键零部件(芯片)和卫星应用等环节相对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卫星研制领域有深圳东方红,卫星建设和运营方面有亚太星通,关键零部件有华大北斗、华信天线、航盛电子等,产业规模和整体竞争力居国内领先水平。此外,还聚集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

其中,以通信、导航、遥感等为代表的卫星产业应用备受业界关注,它让茫茫太空中的卫星技术触手可及。

位于光明区的中集低轨卫星物联网产业园,是聚集卫星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核心创新要素的新平台,深圳市卫星物联网产业协会的办公地址就位于园区内。协会会长张一平说:“协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快构建‘卫星+’产业生态,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孵化培育创新创业。去年还编制了2021年卫星及应用产业白皮书,发布团体标准4项。”

新布局打造卫星及应用产业高地

伴随“新基建”的深入推进,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迎来新契机,深圳也加快了卫星产业新布局。

2021年6月公布的《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要“重点围绕空间探测、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通信、数字空间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在实施未来产业引领计划中,“参与国家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研制,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支持高通量卫星宽带通信系统发展”。

同月,深圳市发改委公布《深圳市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提出十六条措施,构建“卫星+”创新生态,推动空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去年12月13日,深圳市发改委启动了卫星及应用产业重点项目征集工作。这是继《深圳市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发布后,深圳构建“卫星+”创新生态上的最新举措。

张一平介绍,深圳市卫星物联网产业协会已发动和协助企业完成了30多个重点项目的申报,涵盖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

“当前商业航天产业还处于成长初期,深圳的政策支持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亚太星通常务副总裁庞立新建议,要引导本地需求端将卫星应用手段“能用尽用”,打通卫星产业供给与本地需求应用场景的交流渠道,促进航天产业和其他产业更紧密地结合,孕育新的产业生态。(王海荣)

标签: 新布局 卫星应用 卫星产业链上 航空航天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