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测量仪器的世界,结果差之毫厘,会让高速旋转的车轮出现谬以千里的致命错误。”
为了这句话,柳州科路测量仪器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古小灵努力大半辈子。
当前,我国正处于铁路车辆后周期市场启动时期,庞大的铁路车辆检修需求,促使数字化检测装备呈井喷式发展。
这位步入耳顺之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铁路专用计量器具专家,仍紧跟柳州工业高质量发展大潮,带领研发团体,围绕“铁路车辆检修大数据底层数据采集系统及数字化检测装备的研发”等项目,攻坚克难,踔厉奋发。
在“吃香”部门积淀创新
1982年7月,西南交通大学的大学生古小灵刚毕业,就进到新成立的柳州铁路局计量所工作。
古小灵回忆,以研发为主的计量所,是大家挤破头想进的“吃香”部门。外界还在考虑温饱问题时,计量所因测试数据精准度需要,已用上空调。
可光有好环境不成呀,研发成果如何体现?来到新部门,新问题接踵而至。
彼时,全国铁路部门面对一个业界难题:如何快速准确、省时省力测量比人头还高、重达1800公斤的火车轮的直径。
通过走访调查,古小灵发现,铁路车辆检修“以质量为中心”。常规操作是两个人扛着一把尺子测量,人工记录刻线读数,测量时容易晃动造成精度不够,且人工统计数据费时费力还易出错。再加上轮子重不方便现场工作。矛盾的是,为保证检测质量,铁路车辆检修要够快,还要压缩单次维修时间、降低停时等。
当全国各地技术人员想办法找对策时,带着问题的古小灵,走进单位外派的培训课堂,学习光学测量、误差理论等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古小灵与同事们一边记录想法,一边请教老师,一边查阅资料。培训结束后,研发队伍花了半年多的时间,辗转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地,遍访经验丰富的铁道专家。
在测量赛道玩出名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三年埋首磨一剑。1986年,首台由古小灵主持开发的便携式“铁路机车车辆轮径测量器”研制成功,并通过柳州铁路局科委和铁道部科技司等单位科技成果鉴定和技术审查。
这套能检测各类客车、货车、城市地铁及机车轮对的测量器具,很快获得全国各铁路局推广应用。
送往新加坡“第二届中国新加坡计量技术交流暨展览会”参展时,计量所还收获新订单。这奠定了计量所的国际声誉,打开研发团队转型发展的新大门。
2008年2月,集结柳州铁路局部分退休专家的柳州科路测量仪器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科路),在磨滩路租借的几间办公场地成立。擅长管理更重视技术创新的古小灵任董事长。
商海浩瀚,科技创新之帆,助推科路借风启航。
秉持“紧抓科研创新不放,业务从‘低小散’迈向‘高精优’,抢占科技前沿”的发展抱负,一路“开挂”的科路,过五关斩六将,企业厂房搬至河西工业园,还逐步发展为全国行业内的“龙头老大”。被中国铁路总公司选为定点铁路专用计量器具的培训基地。其获得“铁路专用计量器具新产品技术认证”证书,也是国内企业中数量最多、品种最全的,产品覆盖全国铁路干线和城市地铁、亚非国家铁路。
在数字领域继续奔跑
2021年1月4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在京召开会议指出,“十三五”期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14.63万公里。“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成型。
以质量取胜的科路,瞄准前沿技术,提出“铁路车辆检修大数据底层数据采集系统及数字化检测装备的研发与应用”的研发计划,以解决铁路车辆检修底层大数据采集上传入库以及检测效率低等问题。
古小灵说,中国高铁是世界亮丽名片,目前仅少数厂家对动车组数字化检修检测设备关键技术开展研发,难以满足动车组高效检修检测需求。而大数据在中国铁路管理部门应用越来越广泛。瞄准新方向,科路在数字经济时代,量天度地,继续奔跑,打造出铁路专用计量器具中国品牌和世界品牌。(荀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