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厨师和炒菜机,谁的厨艺更胜一筹?5月16日,云南首场烹饪界的“人机大战”直播,吸引了数万观众的目光。
在昆明的一家餐厅里,一位滇菜大厨和一台由家庭主妇操作的炒菜机,各自炒制了3道云南人熟悉的家常菜:滇味小炒肉、酱爆茄子、炒谷熟菌,然后由3位餐饮美食界的评委一一试吃并点评。在品尝了两组菜品后,评委给出了相似的观点:就目前而言,人类厨师更成熟,厨艺更值得信赖;但炒菜机发挥稳定、产品趋向标准化的优势也应当肯定。
评委的意见中,其实已经暗藏了“机器下厨房”带给我们的3点启示:
一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厨房的主宰仍将是经验丰富的大厨,尤其是食材多、烹饪技巧多、口味繁多的中式菜肴,更离不开人类大厨的精心研究和烹制。“厨艺”一词已经揭示出做菜是一门手艺甚至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依靠人类的智慧不断推动的。离开了人的研究、改良和创新,“厨艺”就会降格为单调重复的“厨技”。
二是社会十分需要品质稳定、成本相对低廉的餐饮产品。使用炒菜机一类的机器烹饪,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食材加工过程的标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下降。事先设定好程序以后,由程序控制的机器就会严格按步骤烹制菜肴,不会出现“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之类的情形。这是餐饮企业追求的理想状态。而且,国内外早已有人在尝试餐饮生产的标准化,只是执行仍要靠人;“机器下厨”则能够避免人在参与生产时带来的不确定性。
三是餐饮业的发展需要科技支撑。人类在饮食领域深耕几千年,已经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为了让健康、美味的食物能够一直流传下去,厨师们作为“尖兵”开疆拓土,不断发掘新食材、新技法,他们的成果凝集成菜谱、厨艺,代代相传。今后,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高科技产物进入餐饮业,能够稳定而有效地巩固厨师们开辟的“阵地”,让美味不断重现人间。
在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的今天,我们还会看到更多人与机器的技能竞赛。但这种竞赛的目的不是比较孰优孰劣,而是向观众、向社会展示科技带来的好处。这是因为,把人工智能和机器运用在生产和生活中,目的是进一步解放人的双手,让人类可以过上更舒适、更便捷的生活,把时间和精力腾出来,投身于更高层次、机器无法代替的工作中去;而不是要挤压人、代替人,甚至凌驾于人类之上。
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也是当下的人工智慧难以完全复刻的。在对“机器下厨”的讨论中,不断有人提及“厨师是否会被取代”的问题,我们不妨在此进行一点预测:厨师作为一个人类职业,即使在未来也不会被机器取代。只是厨师的工作内容可能会发生变化:不再是烟熏火燎颠勺炒菜,而是利用机器进行饮食习惯和食材、烹制技法的研究,为人们带来更多更健康、更美味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