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法院联手武昌区工商联,成立了法商诉调对接工作室驻武汉广水商会工作站。据悉,这是湖北省首家法商诉调对接驻商会工作站。
这个被称为“1+1+N”的法商诉调对接工作室,即为法院+工商联+N个商会工作站模式。据记者了解,工作站由法院主导、工商联搭台、商会唱戏,诉调对接工作室日常办公地点放在区法院,工作站放在商会。
据武昌区人民法院院长邓永清、武昌区工商联主席陈芳介绍,成立法商诉调对接工作室是为了落实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国工商联《关于发挥商会调解优势推进民营经济领域纠纷化解机制建设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做实法院、区工商联健全沟通协作机制,大力推进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从而更好地探索为民营经济服务的新路径。
在湖北,很多地方都聘有人民调解员,但一部分调解的成功率并不高。即使当时调解成功,但事后有一方反悔不执行,调解依然没什么约束力,法律权威性不够。法商诉调工作室驻商会工作站成立后,经过法院认可的调解员调解的文书,法院认同后可由法院出裁定书,一方反悔,另一方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就大大提升了调解的权威性。并且在商会工作站调解的,当事人省去了在法院诉讼时需交的诉讼费和律师费用,完全免费,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的诉讼成本。况且通过这种方式,商人之间不用撕破脸皮,今后还能够继续合作做生意。
陈芳表示,商会熟悉企业、熟知行业,化解纠纷具有天然优势,调解商会会员之间的纠纷也是商会固有的职能。“开展法商诉调对接工作,可以有效整合法院诉讼和商会调解两方面优势,取长补短;可以有效利用商会调解纠纷解决成本低、贴近纠纷主体、专业化程度高优势;可以充分发挥法院的权威性,提升商会调解的公信力,提升调解方案的执行力,促使企业更愿意选择商会调解,为企业提供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有保障的纠纷解决新路径。”
邓永清强调说,为了把好事办好,他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配套保障机制。内容主要包括:
调解员选任工作机制。以“商会推荐、工商联审核、法院认证”的模式选聘商会调解员,建立配套的人员考核、奖惩、淘汰制度,促进调解员职能发挥。
调解工作培训指导机制。采取“集中培训+专项培训”“观摩庭审+巡回审判”相结合的培训辅导方式,提高调解员业务能力。
涉众型纠纷示范性判决机制。在处理涉民营企业群体性纠纷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先行审理、先行判决,为相似案件提供妥善化解的参照方案,促进群体性纠纷的集体、全面化解。
企业法律风险预警排查制度。通过“送法进企业”、企业家座谈会等活动,对存在潜在风险的问题,提出法律风险防控预案,对诉前调解和诉讼环节发现的普遍性问题,通过司法建议、白皮书、大数据调研报告等方式及时向企业发出预警,从源头预防纠纷矛盾的发生,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记者了解到,刚成立的武汉广水商会工作站,已按要求确定了五名特邀调解员,挂牌当天已成功达成一件调解协议。
成立法商诉调对接工作室驻商会工作站,实现了前移纠纷端口,下沉解纷力量,诉调无缝对接。对努力构建源头治理、非诉挺前、多元化解、繁简分流、分层递进的商事纠纷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同时,做到了亲情、乡情、人情与法理的有效结合,有温度更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