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链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临沧:厚植绿色生态家底谋发展

时间:2022-06-01 09:18:44       来源:云南日报

初夏时节,澜沧江两岸,山峦含黛,薄雾缭绕,处处好风光。行走在恒春之都临沧,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临沧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聚焦“乡村振兴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三个示范区建设,夯实绿色发展底色,全产业链谋划重点产业提档升级,把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关键支撑。

近日,记者跟随由云南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组织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采访组深入临沧,探寻临沧市以生态“含绿量”谋发展“含金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厚植绿色生态家底

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两大水系的地理分水线上,北回归线穿境而过,临沧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485.7毫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748立方米。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勤劳智慧的各族群众,造就了临沧古茶之乡、药材之乡、美食之乡、温泉之乡等绿色名片,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红茶之都”“十大避暑避寒旅游城市”等众多称号。

围绕生态美、发展美、风气美的美丽临沧建设目标,临沧市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厚植绿色生态家底。

临沧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杨世年介绍,近年来,临沧市聚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面彻底如期安全抓好各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2021年,临翔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8.1%,全市纳入监测考核的19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和11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为100%。

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控制边界为支撑,临沧市着力构建以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天然屏障、永德大雪山生态屏障区及镇康边境生态保护屏障区、澜沧江水源保护带为主的“三屏一带”生态安全格局体系。以5个自然保护区为依托,有效保护了全市特有的原始生态系统和9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

从长远来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长效机制和制度的构建,必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步伐。近年来,临沧市坚持一盘棋思维,统筹谋划,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保障,为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方面,构建“多规合一”管理体系。建立全市统一规范的空间规划编制机制,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以主体功能区划为统领,建立空间规划体系;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推动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另一方面,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先后制定颁布实施了《临沧市南汀河保护管理条例》《临沧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临沧市城乡清洁条例》《临沧市古茶树保护条例》《临沧市古茶树保护条例实施办法》《临沧市锦绣茶尊古茶树保护实施办法》等法规、政策或标准。完善生态文明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机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构建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与绿色同行、与自然共赢,成为临沧发展的路径和选择。

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一条条旅游观光步道镶嵌在茶园中,1万多株茶花,6000多亩生态茶园,核桃、桃子、山李子等经济林果相互掩映,庭院内花香宜人,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位于凤庆县凤山镇的安石村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让乡村颜值变成了旅游产值。

安石村距县城6公里,辖4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814户农户3391人。近年来,安石村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努力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通过“六园共建”,绘就了安石村房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图景,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该村先后创建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美丽乡村、云南省生态环境教育基地。2021年,安石村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0元。

“以前种粮食只能保证温饱,现在种茶、茶花、李子、无花果、核桃等经济林果,收入也有了大幅提升。”村民罗正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丰厚的生态红利,从发展中获益的村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强。

安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维菊告诉记者,在现有生态产业基础上,安石村正在积极谋划推动生态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公司化、品牌化,将安石村的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产业提质增效,让和美富裕不断延续。

临翔区凤翔街道中山村过去是一个贫困村。近年来,中山村结合悠久竹编历史文化资源,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了集竹编展示、销售、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竹艺馆,并成立竹编产业党支部,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全村的竹编手艺人和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全部加入合作社,建立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大力发展竹编产业和乡村旅游,现在的中山村已经成为竹编村、旅游村。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所释放的生态红利,为群众鼓起了增收的“钱袋子”。

“以前,家里有老人小孩,光靠种庄稼,生活都难以维持。现在靠竹编一个月就有3000多元。”中山村大力发展竹编产业后,村民尹文林一家成了受益人。

发生在安石村、中山村的故事和变化,是临沧市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绿色发展、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临沧市以绿色为引领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原特色产业化基地2200多万亩,认证“三品一标”422个、面积941万亩。全市坚果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占世界种植面积一半以上;茶叶、甘蔗面积全省第一,咖啡、核桃面积全省第二,橡胶面积和产量全省第三。全市有百年以上古茶树11万亩,是我国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和普洱茶原料基地。

围绕“糖、茶、果、蔬、畜”5大优势产业,临沧市加快构建绿色食品加工体系,打造全产业链示范,绿色食品产值达787.2亿元。通过强化生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全市建成28个A级旅游景区和30个乡村旅游品牌村,3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5个村被评为云南旅游品牌村,建设1825个美丽乡村,实现生态文明与自然风光、民族文化融合发展。

绿色里有幸福,绿色里有价值。临沧市以生态“含绿量”谋发展“含金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百姓幸福的增长点。

标签: 高原特色产业化基地 旅游景区 乡村旅游品牌村 云南临沧市 乡村旅游 竹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