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链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

时间:2022-07-06 09:43:15       来源:福建日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统计局日前联合下发通知,将我省等5省(区)列为森林资源价值核算试点。2004年以来,我国已开展了3期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研究项目。新一轮试点工作的开启,意味着我国自然资源价值核算已从学术研究层面转向实践层面。

谈到森林资源价值,不能不提著名的森林“四库”理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该理论生动诠释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价值:既包括直接提供林产品等有形价值,又包括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等无形价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么,绿水青山具体价值究竟多少?以森林资源为例,以往我们在评估其价值时,往往只关注它能提供多少林木、林果等物质产品,却忽视了它背后的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价值。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通过度量与定价,直观全面地反映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不同维度的价值。

去年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第三期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成果。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分析森林资源价值构成:林地和林木资产价值25.06万亿元,生态服务价值15.88万亿元,文化价值3.1万亿元。

数据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在生态文明领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成果有着重要的应用场景。

提供考核依据。在新的发展理念下,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已成为普遍做法。各地为此引入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等政策工具,形成了“绿色指挥棒”。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成果则为新的评价体系提供了一手数据。自然资源变多了还是变少了,生态环境变好了还是变差了,领导干部尽责了还是失职了,都可以通过数据的变化客观呈现。

提供决策参考。一个项目能不能落地,其建设与运营伴随着多大的生态环境成本?一个生态修复保护手段是否科学,能够多大程度地改善生态环境?一项生态补偿规则是否合理,补偿力度是否足以覆盖生态保护者的投入……任何未经全面评估与论证的决策,都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成果进规划、进项目、进决策,是实现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提供了“两山”转换的桥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不同的路径,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引入市场化力量,构建“使用者付费、保护者获益”的交易机制,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中完成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市场交易的前提是产权清晰、价值可量化。因此,有必要研究科学反映生态产品保护和开发成本的价值核算方法,建立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由此可见,生态产品价值既要算出来,又要用起来。但现实情况是,算力不足,应用单一。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具有高度复杂性,它既涉及地理遥感、土壤学、生态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又跨越不同行业、部门、地域。核算过程必须综合考虑生态产品质量、供求关系、保护成本等因素,确保核算方法可复制、能推广,核算结果能够得到市场充分认同。现状是,国内外至今都还没有形成一套普适的方法体系。由于价值核算体系不统一,同一生态系统可能出现不同的定价,价值评估结果难以信服。因此,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就是生态产品定价的“最初一公里”。

应用场景单一则主要表现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过窄。生态补偿、发展观光旅游是当前最主流的做法,资本化开发、环境权益交易等更加多元的价值转化路径则处于起步阶段。在森林资源价值转化方面,我省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林业碳汇交易、林票、碳票等具有金融与证券属性的产品。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社会认同有限,加上抵押难、处置难等现实困境,这些绿色金融产品要么市场流动性有限,要么止步于首单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既要拓展想象力与创新力,又要构建起畅通高效的市场交易机制,辅以风险分散机制等配套制度,营造有利于让“好生态卖出好价钱”的市场环境。

标签: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 观光旅游 森林资源价值转化 绿色金融产品 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