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链 >

勇立潮头 奋楫扬帆!红河州唱响新时代幸福之歌

时间:2022-07-07 08:47:30       来源:云南日报

盛夏时节,万物生长,红河两岸生机勃勃。

边境小康村建设正酣,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业务繁忙,哈尼梯田耕作热火朝天……自东向西,沿848公里国境线前行,一路繁花似锦,山乡村寨换新貌,口岸边关展新颜。

既连接滇中又沿边对外,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厚的自然资源、优异的生态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奠定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良好的发展基础。作为全省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这里是云南工业的发祥地和重要的农业、冶金、能源基地,是滇中崛起的重要增长极,GDP位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首。

一路探访、一路观察,红河州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精神和日新月异的变化令人振奋,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跃然眼前——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定在“六个大抓”上着力,努力开创经济高质量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崭新局面,勇立潮头、奋楫扬帆,唱响新时代幸福之歌。

担当实干 产业转型奏响发展强音

“唱起山歌喜事多,就像花开一朵朵,年年茶叶好收获,幸福日子好快活。”在绿春县骑马坝乡玛玉村的有机茶园里,悦耳歌声回荡山间。

“高山云雾出好茶,今年茶叶品质优于往年,价格也节节攀升。”仲夏时节,已结束春茶采摘的哈尼族汉子李成平正忙着给茶树修剪、施肥、除草。他说,“这份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致富,现在更要管护好茶园,提升茶叶品质,助推产业发展。”

山高、坡陡、箐深,让红河州抵边、邻边的南部6县产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瞄准困难和问题,当地以南部山区综合开发、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为重点,以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为发展方向,有效夯实发展基础。

元阳县“稻鱼鸭”、红河县热区水果、金平县蔗糖、屏边县荔枝等一批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通过聚焦水果、蔬菜、花卉、梯田红米、规模养殖、中药材等十大产业,全州已建成万亩以上规模产业带25个,“绿色食品”重点产业实现综合产值1470亿元。

一产持续做强,二三产发展也不落人后。

走进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铜业分公司,渣缓冷场上分布着多个约两层楼高的渣包。公司负责人介绍,冶炼产生的尾矿要先进行冷却细碎处理,然后送至炉渣选矿车间二次回收。炉渣选矿技术提高了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每年可回收铜金属2000吨,既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又保护了环境。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工业强则地方强,工业兴则全局兴。坚持“两型三化”方向,红河州持续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瞄准绿色、循环、低碳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热电汽联产”破解开远化工围城,云锡锡冶炼退城入园,红河卷烟厂异地技术改造,惠科铜箔铜杆、弥勒创信电子、建水宏斌食品等项目相继投产……坚持做优存量与做大增量并重,全州不断以园区为主战场、以项目为主抓手,推动传统产业优化结构、巩固优势,实现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工业体量逐年提升,由“全”奔“强”的工业经济正展现“专精特新”力量。

目光转向群山环抱、峰峦秀美的元阳县哈尼梯田核心区。

在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5个申遗重点村落之一的新街镇阿者科村,伴随“阿者科计划”深入实施,村民通过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实现了整村脱贫致富。这一发展模式登上去年高考试卷,引起全国关注,还作为中国旅游减贫的成功案例,吸引了全球目光。

阿者科的巨变,凸显的是红河州始终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以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和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构建的“三千四百年”历史文化名片为依托,持续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不懈探索与实践。

如今,全州正大力构建“大健康+康养+特色小镇”产业发展链条,围绕全域旅游发展、哈尼梯田保护利用、滇越铁路文化打造、“滇南最美乡愁之旅”建设等内容,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延伸产业新领域、探索发展新方向,驱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逐步迈向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品牌化。

奋勇争先 携手谱写“榴乡情缘”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每年中秋前后,是“中国石榴之乡”蒙自市优质石榴大量上市的季节,一颗颗饱满鲜红的石榴籽紧挨紧贴,像极了红河各族儿女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生动画面。

红河州世居着汉族、哈尼族、彝族等1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18%。大家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守望相助,让亲如一家的理念融入各族群众血脉之中。

1951年,红河各族各界代表庄严签订《团结爱国公约》;2019年12月9日,红河州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2020年9月29日,《新时代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爱国公约》在蒙自市举行签订仪式,各族群众线上线下共同签约。

一项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结出的硕果,见证着红河各族儿女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

每年农历三月三,蒙自市期路白苗族乡龙泉社区的团结广场总是格外热闹,各族群众欢聚于此共跳芦笙舞、齐唱幸福歌,欢庆苗族花山节到来。“平时大家在生产上互帮互助、生活上相互帮衬,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社区党总支书记樊荣说。

走进河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水槽村,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小洋楼、洁净的水泥路、绿植葱茏的优美环境。“如今村里变化太大了,每天干完活,大家还约着一起到盘王广场跳舞运动,日子有滋有味。”村民李春华说,“如果不是党的好政策,想都不敢想能有这么幸福的生活。”

如今,红河两岸各族群众守望相助谋发展、村村寨寨展新颜的场景比比皆是。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州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91.3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个“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达15039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成为现实,各族群众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发展势头显著增强。

逐浪前行 敢闯敢试提升开放水平

今年4月11日清晨,弥勒高铁站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在庞大机械队列和1000多名施工人员连续8小时的鏖战下,弥(勒)至蒙(自)高铁接入南(宁)至昆(明)高铁道岔顺利完成施工,弥蒙高铁成功接入南昆高铁,连通全国高铁网。

5天后,弥蒙高铁雨过铺220千伏牵引变电所一次受电成功。至此,弥蒙高铁所有轨道施工全部完成,牵引变电所全部受电启动,为年内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望历史,1910年竣工的滇越铁路,让云南从封闭的边陲变为我国开放的前沿,也让蒙自、个旧、开远等铁路沿线地区揭开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序幕。

112年后,随着弥蒙高铁开通运营,与中越国际通道昆(明)河(口)铁路相衔接,必将再次托起新时代红河州的通江达海梦。

位于“一带一路”与“两廊一圈”重要节点、拥有3个国家级一类口岸,加上大通道建设不断提速,“内联外通、融入滇中、贯通南北”的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红河州的区位和通道优势进一步放大。

在坚决维护边境安全稳定的基础上,红河州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带动区域高质量跨越发展?答案是以“四区联动+县市区融合”释放沿边开放潜力,这是红河州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的关键着力点。

成立两年半来,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在贸易监管、金融服务、跨境运输等一系列领域先行先试,积极探索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等贸易便利化措施,深化和拓展“绿色通道”等经验,创新推出“跨境电商+边民互市”模式,完成139项改革试点任务,13项制度创新案例在省内复制推广。

红河州依托红河片区、河口边合区先行先试的政策和开放优势,持续做强红河综保区对外贸易供应链,立足蒙自经开区产业基础优势,建设好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进而推动开放创新功能与产业聚集发展有机融合,塑造“四区”品牌效应,推动错位发展。

过去一年,红河州持续推动各县(市)与“四区”等开放平台的政策、产业、项目对接,最大化释放开放发展潜力。13县(市)与“四区”分别签订联动发展协议,“四区”之间正构建形成联动发展新格局。

全州积极探索筑巢引凤新模式,建立健全“一把手”招商、“链长制”招商和全产业链招商机制,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聚力引进一批平台型产业运营商和“链主”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不断扩大“朋友圈”。

如今,各项探索实践成效初步显现,蒙自经开区获批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红河综保区全国绩效评估实现双提升,红河州获批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去年全州完成进出口总值381.5亿元。

红河走向世界的底气更足,将为全省乃至全国对外开放注入更多“红河元素”“红河动力”。

标签: 云南红河州 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 绿色通道 跨境电商 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