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链 >

三个工作法!党建引领“绿美文山”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时间:2022-07-11 09:38:24       来源:云南日报

盛夏时节,行走壮乡苗岭,绿美建设的热浪扑面而来。一个个村寨在绿起来、美起来。

从一处美向一片美再到整体美迈进,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全州上下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践行“三个工作法”,有序推进城乡绿化美化行动,奋力推动“绿美文山”建设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党建引领 从动不起来到停不下来

从动不起来到停不下来,这是马关县坡脚镇在人居环境整治和绿美乡村建设中的真实写照。

坡脚镇党委书记杨洪旭坦言,7年前来到坡脚镇工作,第一印象并不佳,村寨中柴草乱堆、农具乱放、鸡狗乱跑、网棚乱搭。

如今,以长冲村为代表的一批绿美乡村脱颖而出,成为坡脚镇的亮丽新名片。走进嘎迪村委会长冲村,干净整洁的柏油路旁,盛开的花朵点染青山。移步换景,十几个公共区域景观打卡点让人目不暇接。最打动人的,无疑是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绿植小品。

敞亮绿美的庭院是村民杨兴彩的得意之作,院落里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长势喜人的绿植。“现在,家家户户都这样,大家赛着比哪家的院坝漂亮呢。”拿到首批“美丽庭院”称号,杨兴彩笑眯了眼。

从动不起来到停不下来,杨洪旭总结了3条经验。

党员干部当先锋。从投工投劳参与公益事业,到拆除破旧残垣,再到“5盆花工程”,绿美建设、党员先上。

村规民约当法宝。引导群众自主讨论订立村规民约,每家每户签字认可,让群众自己的事自己管、自己说了算,从而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先进典型当模板。发挥好“红黑榜”作用,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星级文明户”等评比活动,通过典型示范,让群众比有标杆、学有内容、赶有目标、超有劲头。

广泛参与 让乡村绿起来美起来

绿美蜕变中的村庄,有颜值,也有气质。

走进文山市平坝镇沙老寨,村口卡通形象“小柿姑娘”笑脸相迎。“‘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沙老寨1.0已经上线。”平坝镇镇长田茂海说。

除了打造卡通IP,沙老寨吸引流量的手法别具一格。去年,来自州级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等协会的文艺工作者,运用中国画写生和墙体彩绘等艺术形式,提炼当地柿子、三七等特色农业资源的符号在村庄墙壁入画。“村和万柿兴”“万柿大吉”“一生一柿”……30余幅美术和书法作品相得益彰,成为当地一道独特又亮丽的文旅风景线。

不仅于此,沙老寨的美被赋予了四季的色彩。在这里,春天看梨花白、桃花粉,夏秋赏橘黄万寿菊,秋冬品柿子红与油菜黄。

群众动起来,乡村就富起来美起来,西畴县柏林乡老克田村的村民对此有着深刻的认知。

“党员带领群众在荒山上种植连片八角树、砂仁,48户人家齐心在石旮旯里蹚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路子。”西畴县柏林乡老克田村党支部书记王仕春说,脱贫摘帽后,让村容村貌美起来,成为老克田人的共同追求。

去年8月,老克田村先行先试建设绿美乡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切口,治理和管理一起抓,提出了“党员四包”制度。王仕春介绍,支书包总、支委班子包片、党员包段、每个党员包3户群众,负责村内卫生厕所改造、消除断壁残垣、治理乱排乱放、督促庭院卫生、鸡要关狗必拴。邀请有威信的老党员、老干部进行监督。

为打消群众顾虑,老克田党员带头先干,从自家庭院干起,哪家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庭院美观,就参照哪家的样子做,群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在王仕春看来,把老克田村打造成像江南一样美丽、生态、富裕的农村,再也不是梦。

典型引路 边寨新颜入画来

国界之旁、鲜花盛开的村庄;云端之上、若隐若现的壮乡苗寨……文山438公里的边境线上,一个个边寨正在美丽蝶变。

主打“红色牌+农家牌”,麻栗坡县天保镇老寨村在传承红色、编织绿色中创造幸福新生活。平整干净的村庄,家家有楼阁、户户见庭院。村民们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充分利用村内闲置空地种植火龙果、百香果等水果,在前庭小院种植时令蔬菜,并利用废旧水缸、瓶盆、陶罐、瓦片打造小花园。

绿化、美化乡村,留住了浓浓乡愁,给予村民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去年底,云南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快速推进,发展的春风再度吹拂美丽边寨。根据规划蓝图,到2025年,文山将把42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初步建成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让边境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成为守边固边永不走的“哨兵”。

科学、稳妥、有序推进城乡绿化美化行动,文山州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明确提出要贯彻落实好国家《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加快已经启动实施的21个示范乡镇、128个精品示范村、399个美丽村庄建设进度,确保年底前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特色亮点示范村。

穿行文山,沿途有风景,村里有乡愁,田野有产业,一幅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缤纷画卷,正在壮乡苗岭上徐徐展开。

在青山绿水间,逐梦绿美,文山路径愈加清晰:以党建引领,统筹推进城乡人居环境、“七城创建”、绿美建设、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努力打造出建设绿美云南的“文山模式”。

“90后”评茶师杜岑

一位古茶守护者

在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带,镶嵌于莽莽群山之中的西畴县法斗乡,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海拔条件及地质特征,形成了特有的亚热带低纬山地季风气候。

亿万年来形成的独特地理气候条件,为生长在这里的动植物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也因此孕育了小桥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在毗邻原始森林的法斗坪寨古茶区,生长了数百年的古茶树常年披风汲雾,形成了独特的坪寨古茶树居群。

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文山隆利春茶叶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岑来到坪寨村,山峦上、路崖边,一株株枝繁叶茂的古茶树在阳光下恣意生长,杜岑被深深地吸引。经过现场勘查和查验品质评测发现,这里的古茶树资源非常珍贵,但因地处偏僻,西畴古茶树藏在深山不为人所知。

守着绿水青山如何换来金山银山?这位“90后”国家一级评茶师杜岑一头扎进坪寨茶山,运用自己掌握的茶学知识,指导村民们科学管理茶树、统一采摘标准、改良加工工艺,同时在文山持续举办茶文化公益讲座,宣传文山古树茶、文山茶文化;引进专家工作站,开展文山茶特点研究和特色种质资源保存。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文山有丰富的茶树资源,更有高品质的古树茶。

优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这片古茶树的特别之味,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让村民们享受到生态红利。在杜岑的带动下,法斗乡2000多户农户参与到茶产业发展中,户均增收超过3000元,同时还发展新植原生境林下生态茶园2000余亩,让珍贵的古树茶资源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发展。

除了采茶、做茶,杜岑还经常走村串寨,到茶山和茶农家里,与乡亲们交流古茶树的保护管理工作和制茶技术经验。

“这株白毛茶王树现在树高12.3米、树幅9.6米×9.5米、树围2.36米,是迄今为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发现的最大的白毛茶王树。”在坪寨茶山,杜岑正在向大家推荐白毛茶王树,“保护好这株茶王树,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茶树种质资源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前些年,这株白毛茶王树由于管理不善,长势较弱。后来,文山隆利春茶叶销售有限公司与茶农签订了古茶树承包协议,经过实施腐朽断面修复、寄生植物清理、虫害灭杀、土壤改良等措施,茶王树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云南是茶的故乡,因地域不同每一款茶叶都有其独特之处。深耕绿色发展沃土,擦亮绿色发展名片,取长补短,优化自身,才是茶业长久发展之道。”杜岑说,“这一片茶叶,我要用一生去琢磨,更要充分发挥文山茶的种质资源优势,让茶拥有更多的可能,让文山茶香飘世界。”

古林箐自然保护区

一座物种博物馆

雨后的古林箐,林木葱茏、苍翠欲滴,满眼浓得化不开的绿随着山形绵延起伏。

马关县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马关、河口、屏边三县交界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类型形成了独特的热带雨林。这里有擎天古树,有保留着全国面积最大、最完好的蚬木森林生态系统,有全国目前监测到的最大望天树,有云南特有、极小种群植物云南金花茶……走进古林箐,如同走进古老植物的博物馆。

“其他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大多是石漠化或灌木化植被类型,而古林箐保护区则是少有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极其可贵。”马关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唐育跃介绍,古林箐保护区最低海拔160米,最高海拔2028.4米,相对高差1868.4米,跨热带、亚热带气候区,独特的气候、地貌和高差造就了保护区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多样性。保护区同时也是全国少有的低海拔热带雨林类型保护区,区内分布有植物203科951属2256种。

穿行于光影斑驳的雨林中,古林箐秋海棠、古林姜、紫叶凤仙、磨岗凤仙、绿管石山苣苔……一个个保护区特有的物种,让人眼花缭乱。

“保护区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气候条件,形成了丰富的物产资源。”唐育跃介绍,据初步统计,保护区内有陆栖脊椎动物256种,其中,有巨蜥、蟒蛇、蜂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二级保护动物24种。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约2750种,隶属210科1183属,其中,仅兰科植物就有100多种,是云南热带单位面积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可以与处于云南热带的大围山、西双版纳、金平分水岭、绿春黄连山等国家自然保护区相媲美;有宽叶苏铁、龙脑香、带叶兜兰、长瓣兜兰等一批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云南拟单性木兰、香木莲、楠木、心叶蚬木、董棕等一批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徒步山谷,蒿径没膝,林荫蔽日,一条条长藤蜿蜒地攀树而生,怪石嶙峋,布满苔藓,溪水潺潺,好一幅原始生态的天然画卷。

近年来,马关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持续优化绿色生态格局,筑牢生态屏障,为推动形成更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中药材产业多元化发展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中药材产业风生水起,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种植水平不断提高,砂仁、八角、铁皮石斛等中药材实现多元化发展。

麻栗坡县下金厂乡云岭村的大山里,云斛科技园负责人郭喜兵带着工人们正忙着采摘石斛花瓣,鲜嫩的石斛苗长势喜人。“我们坚持不施肥、不打药、不浇水,利用老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植石斛。这样种出来的石斛价值很高。”郭喜兵介绍。

走进马关县八寨镇,以万亩砂仁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浓浓中药香扑鼻。药农周忠良介绍,八寨种植中药材已经有上百年历史。在种植过程中,八寨药农不断更新中药材种植管理的“土办法”“老经验”,邀请专家把脉问诊,对药材的种苗、施肥、管护、采挖等细节进行钻研、探索,推动中药种植转型升级。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现数字技术与中药材产业深度融合,文山中药材的工业化、数字化发展同样让人称道。

在文山市三七产业园区文山七花公司的科技大棚里,一盆盆采用现代化水肥一体滴灌培育的三七植株生机勃勃。“大棚由人工智能控制系统掌控环境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三七实现无土栽培,也克服了无法高质量轮作的难题。”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孙晓芳介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三七种植逐步实现了规范化、精细化、数字化,有效提高了药材的附加值和应用率。

“园区配备第三方检测中心,权威技术认证贯穿种植、采收、加工、流通、仓储等各环节,检测报告全世界均认可。”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袁跃介绍,2022年2月,文山市被认定为国家级区域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

如今,文山州以三七为重点的中医药产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中药材也成为群众致富的特色产业。2021年,全州以三七为重点的中药材种植面积180万亩,实现综合产值260亿元,同比增长18.2%。

工厂与林地和谐共生

走进位于马关县的云锡文山锌铟冶炼有限公司厂区,道路规整,植被充盈。各个冶炼车间里机器所发出的噪音均被控制在人耳能够接受的范围,让人产生在小镇闲庭漫步的错觉。

云锡文山锌铟冶炼有限公司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较大的冶炼企业。公司生产技术部主任俞凌飞自豪地介绍,公司环保措施居于行业较为领先的水平。公司配套先进的赤铁矿除铁工艺,废渣100%合规,采用赤铁矿除铁工艺,每年减少含铁危废渣产生量3万吨,铜、银、锌等重金属的回收率在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在废气管理方面,采用“一转一吸+有机胺吸收”的先进工艺,尾气二氧化硫排放指标2021年度平均值仅为每立方米86毫克,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每立方米400毫克的标准。在废水管理方面,涉及冶炼系统重金属废水实现全部回用零排放,冷却水大部分回用,少部分处理达标后排放。俞凌飞指着工厂外一墙之隔的林地说,工厂与林地实现了和谐共生。

在马关县另一重点矿产企业——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新田选矿厂内,记者看到这座被誉为全球最大单系列多金属选矿厂,被郁郁葱葱的青山环抱,办公区环境优美。

该企业在实施工艺改造的过程中,开展技术攻关,采用高效浓密机对尾矿和精矿进行浓缩的节水工艺,厂前回水率达到80%,尾矿库回水总回水率达到93%,废水、污水得以充分回收利用,矿山外排水悬浮物全部达到排放标准。同时,实施“边开采边复绿”的生态空间修复理念,对矿山排土场、边坡等区域进行网格化植绿,年平均复垦面积140余亩,种植川滇桤木、麦冬苗、红花继木、杜鹃花、黄冠菊、四季海棠、象草等苗木5万余株。2014年,该企业被自然资源部列为第四批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单位;2019年12月,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度绿色发展领军企业”称号。

近年来,马关县督促矿产企业加快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铟、钨、镉等特色资源高质化利用,不断提升“含矿量”“含绿量”“含金量”,力争将马关县打造成为“世界铟都”核心区。

坝美:点染新妆 亮丽返场

广南县坝美村让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成真,吸引众多游客去一探究竟。受疫情影响,旅游行业重新洗牌,如何在大浪淘沙中站稳脚跟,实现逆势上扬,坝美世外桃源景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上船,进洞,视线由满眼青葱转为一片漆黑,耳边水声潺潺。石灰岩溶洞内,怪石嶙峋。偶尔有一束光亮从洞顶直射而下,照亮洞中一隅,被视为“白天”,随后船只又行入黑暗,视为“黑夜”。当地人说,经过三次往复,便是经历了“三天三夜”。

“三天三夜”后,船只便划破黑暗,来到了坝美村。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应该是所有人第一次到坝美的印象,也成了坝美独特且无法复制的魅力。

人入坝美,与世隔绝,心定神闲。壮家小楼围绕着村子中央的百年榕树依次排开,树荫下坐着三三两两的壮家老者,她们手中的绣针翻飞,面前放着自己得意的绣品,也成了这幅山水田园画中最灵动的一笔。

榕树旁,世外银庄的老板赵炳杰正在擦拭柜台。今年已是他成为坝美“新村民”的第七个年头。赵炳杰说,当他第一次踏上坝美的土地,便被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不可复制的旅游体验所吸引。曾在束河古镇经营银庄的他,举家搬迁至坝美,成了较早来到坝美经营旅游相关产业的“新村民”之一。

“新村民”们因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纷纷来到坝美,老村民们也因此迎来了思想碰撞、加速发展的契机。

过去,坝美村人守着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相对封闭的生活状态让坝美保留下了最传统的生活模式。

随着游客与日俱增,与外界交流愈加频繁,坝美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土生土长的坝美人黄思高看到商机开起了客栈,还让自家兄弟考了厨师证。“模仿着别人家的样子,自己设计建设。”黄思高说,因为客栈位置好,靠近中心广场,客栈里的8间客房在旅游旺季时,都会被抢订一空。

“坝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俗是最宝贵的旅游资源,我们不会去改变这种调性。”坝美景区运营管理方广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丽枫介绍,公司将以田园风光、古朴劳作场景为主,结合《桃花源记》塑造隐逸山水秘境桃源,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归隐田园式的旅游体验,形成与坝美村民共生、共享、共建的融合模式。

品质加码景区提质升级

坝美村的自然美景令人流连忘返,基础设施却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村民们朴实敦厚,但在服务上总是不尽如人意。2018年以前,坝美景区的开发运营陷入了发展的怪圈,越谋求发展,越找不到方向,越导致无序管理。

提升品质,在不破坏原有景区风光的基础上,以专业品质服务为绿美体验加码,成为坝美景区发展的有力抓手。

2018年,广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按照规划内容全面组织开展景区项目建设工作,景区建设正式拉开序幕。2019年3月1日,景区内实施封闭升级改造工作,对景区河道、挡水坝、驳船码头进行专项改造,新建环线电瓶车道、汤那游客服务中心、AAA级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系统,同时对坝美村进行外立面改造、对景区内景观进行修复。

一场全面提升坝美景区旅游品质的纾困之战持续了3年,总投资达4.2亿元。项目完工后,解决了坝美景区基础设施滞后、村容村貌混乱的问题,景区内基础配套设施、景观品质、服务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景区于2020年12月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验收,2021年5月通过省文旅厅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公示,目前,正为申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蓄力。

坝美村中陌溪民宿的老板宋捷波正忙着收拾房间。旅游回暖,非节假日,民宿9间客房仍然被预订了6间。“我原本打算做一个地中海风格的民宿,在屋顶上修建一个玻璃房,晚上开起灯来一定特别漂亮。”当宋捷波沉浸在自己的规划时,景区叫停了民宿修建。“我们对整个村子房屋的外立面都做了统一的改造提升,突出壮族特色,统一色调,让核心景区更有质感。”杨丽枫说,在一番解释后,宋捷波认可了公司提出的要求,立马着手改造自己的规划。“虽然在这过程中,我多花了一些改造费用,延长了工期,但是我非常支持景区的规划和理念。”

景区讲解员杨有双每天带着游客乘坐游船入洞进村,“以前坐的是竹筏、小木船,一次只能载四五个人。景区提质改造以后,游船统一升级成了电动船,驾驶员们也都持有国家认证的船员证,更加舒适安全了。”景区还能根据人流量及时调节船只及进村游线,以前人等船的情况也不再出现。

“疫情给予我们挑战,也让我们反思景区的再提升空间。”杨丽枫介绍,公司计划加大旅游产品的植入,围绕景区水体、田园等基础自然资源以及广南本地的传统人文资源,布局饮食文化、农耕文化、田园观光体验、河道漂流、非物质文化传承展示等业态,进一步丰富景区业态,提升景区的核心竞争力。

微改造赋活力

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市民称赞“如逛超市”;街边口袋公园,让昔日闲置的犄角旮旯妙趣横生,成为休闲运动好去处;用绣花功夫改造,老旧小区迎来新生……去年以来,文山市凝心聚力开展创文工作,积极推进城市微更新,在公共空间进行“小而精、绿而美”的改造,探索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利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清秀太多了,返回里布嘎定居的不止我们一家子。”山保青笑着说。里布嘎村地处文山市区城南部,曾经自建房多,房子密集,属于典型的城中村,“一到下雨,污水横流,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聚焦群众痛点难点,地方党委、政府采取街道补一点、社区筹一点、企业捐一点、集体出一点“四个一点”筹集资金、物资,改造村内道路,铺设污水管网,进行自来水改造。以基层党建为引领,绿起来、美起来的里布嘎迎来逆袭。“已有4户外村农家乐和饭庄入驻,生意红火着呢。”村小组长王健再说。

城市微更新既是空间改造,也是市民生活方式的重塑。

“原来,住得近都不愿来这里买菜,脏得没地方下脚。”居住在河滨农贸市场旁的熊阿姨说。河滨市场位于文山老城中心,是文山历史最为悠久的农贸市场之一,却一度因为脏乱差而不被周边市民青睐。

自2020年12月文山市按照5星级标准化农贸市场的目标对河滨农贸市场进行新一轮提升改造后,老市场迎来新生。改造后,河滨农贸市场地面换上了防滑瓷砖,每个摊位按照食品类别进行干湿分区。所有摊位上都围了一圈LED节能灯带,照得蔬菜绿油油、瓜果亮晶晶。

“现在喜欢来,跟逛超市一样。”熊阿姨竖起了大拇指。

推门见绿、抬头赏景、移步闻香……如今,文山市区的口袋公园相继落地,成为广大居民亲近自然、拥抱绿色的休闲好去处。

七花广场是文山城市中心会客厅。以绿美为底,以惠民利民为本,广场进行提质改造,更多地关注到满足市民健身休闲、城市会客厅功能的需求,在整体规划中,重新布局绿化景观,增加亮化美化工程,优化广场承载功能,成为市民新的城市栖息地。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方面,与人民生活舒适度、幸福感密切相关。

走进文山市省地质二大队老旧小区,过去坑坑洼洼的路面变得平坦宽敞,蜘蛛网般的电线全部入地,休闲小广场佳木葱茏……毛关焕老人高兴地说:“环境一天比一天好,住得越来越舒心。”

让居民点赞的,除了环境变化,还有民生服务设施的升级配套。

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地质二大队老旧小区,投入使用已达40余年,因年代久远,小区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

2021年9月,该小区启动改造工作。文山市住建局干部汪则成介绍,工程内容涵盖建筑物13栋、住户265户,新建洗手台设施1个、文化长廊1座,铺设雨污管网1200米,绿化景观提升1500平方米,路面更新540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650万元。

“车位从原来的42个增加到了86个,甚至考虑到了老房密集,群众晾晒衣物不容易的需求,统一建设设计晾衣杆。”汪则成说,改造工作顺应了小区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待,在细节上下功夫,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以人为本的微改造,激活着城市肌体,在绿美中潜心凝聚城市归属感。

标签: 三个工作法 绿美文山 脏乱差现象 老旧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