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两园”助力保山经济跻身“千亿级”
保山区位独特,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缅“人字形”经济走廊和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如何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保山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一线两园”发展模式并取得实效。“一线”是指保山到缅甸曼德勒的大通道;“两园”是指对内把保山工贸园区“园中园”、腾冲边合区“园中园”作为境内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对外把曼德勒缪达经贸合作区、密支那经济开发区作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点。
有关专家认为,“一线两园”发展模式可谓保山的神来之笔。一方面,保山市由此成为全省首个建设境外园区的州(市),全市5个县(市、区)均跻身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5年以来电商年交易额年均增40%以上,突破百亿元;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1.46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7.43亿美元。另一方面,“一线两园”培育壮大了市场主体,为产业链招商提供了平台和载体。数据显示,2021年,保山市共引进市外实际到位资金1138.03亿元,同比增长13.01%;全市民营经济户数2.56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12年的160.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45.7亿元,年均增长10.4%。
十年来,保山市委、市政府持续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产业培育上,围绕补齐发展短板、延伸产业链条,谋划实施了一系列有市场前景、有规模体量、有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促进结构优化与动能转换,在产业强省建设中走在全省前列,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1年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165.5亿元,是2012年的2.9倍,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今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6%,经济运行取得突破,总体趋稳向好。
产城融合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十年弹指一挥间,谈及保山经济发展,保山市长洪维智如数家珍,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414.6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65.5亿元,年均增长9.8%,特别是2015年、2016年、2017年连续3年增速排名全省第一;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8074元,为2012年的2.9倍。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由2012年的222.63亿元增加到千亿元规模,年均增长2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65.26亿元增加到502.34亿元,年均增长1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35.55亿元增加到64.87亿元,年均增长6.9%。
十年来,保山市以绿色工业助推转型跨越,搭建工业“园中园”平台,建构绿色能源、绿色轻纺、绿色生物制造产业集群,实现工贸园区从无到有、工业布局从散到聚、工业规模从小到大,保山工贸园区被列为首批“云南省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示范基地”,引进了西安隆基、四川通威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落地生产。2021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54.2亿元,是2012年的3倍。
一二三产融合为保山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注入了不竭动力。目前,保山市已建成了多个规模农业示范区和生猪肉牛产业基地,中药材、咖啡、茶叶等“一县一业”示范特色产业巩固提升。绿色硅、食药、轻纺、绿色建材、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等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全市工业增加值由99.6亿元增加到254.2亿元,年均增长11.9%。
2021年,保山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81.6亿元,是2012年的2.5倍,人均粮食产量从2005年起一直居于全省前三位,咖啡、甘蔗、油料面积、产量和猪牛羊肉类产量均居全省前列。以全域旅游发动增长引擎,建成高黎贡山茶博园等30多个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和30多个高中档温泉项目,腾冲市创建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连续3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保山市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全市A级旅游景区从2013年的13个增加至99个,居全省第一。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从2012年的805.39万人次增长至2021年的3041.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从2012年的51.1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38.5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3.8倍和6.6倍。
徜徉保山,无论是旅游者抑或投资者,无论是匆匆过客还是安营扎寨,几乎都有“标配”的共识:品小粒咖啡、尝石斛盛宴、浴温泉神汤、购美玉珍宝、赏高黎贡山、学善洲精神、听永昌故事、谋发展良策……这就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保山绽放的魅力:温润如玉、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