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各地早稻纷纷开镰收割。记者来到宾阳县中华镇育才村,只见成片的稻田里农用机械集体“起舞”,跳出了收割的“加速度”。
“不久前,我们召回赴贵州等地作业的农机队,合作社里十几套收割、烘干设备也检修完毕,就是为了现在能在本地稻田里大显身手。”宾阳县联丰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成功是一位“85后”的年轻人,非常看好当地古辣香米的发展前景。
在宾阳县,端牢“中国饭碗”的使命感和真金白银的收益,吸引了越来越多像郑成功这样的年轻人参与到粮食生产中。近年来,该县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第一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好各项扶粮政策落实。围绕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古辣香米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区前列,在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资料图片)
粮食生产有了更多“科技范”
在古辣镇大陆村,前来考察的外地参访团走进古辣香米研究院,只见大屏上展示着“宾阳优质稻全产业链智能管理平台”,全县各乡镇早稻田间实时长势情况一目了然。当地农业管理人员和农民还可通过平台掌握从制种、育秧、种植到生产加工、销售等全面的数据资源,以更好地指导产业发展。
“科技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参访团边看边称赞,在科技赋能之下,宾阳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持续提升。
近年来,宾阳县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古辣香米研究院,与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共建水稻研究工作站,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古辣香米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推广优质水稻新品种;同步启动建设优质稻全产业链智能管理平台,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加速融合发展。“目前,我们以古辣香米为媒,通过‘育种研发+5G智慧种植+现代一体化加工+品牌营销+生态农旅’的全产业链建设,探索引领式、差异化、效益型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粮食产业现代化道路。”县长梁展凡介绍。
据不完全统计,该县数十家农业企业为农民提供从种到收全流程服务,当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48%;推广实施“早稻秸秆粉碎+腐熟剂+尿素还田技术”,秸秆离田综合利用率达60%,进一步提升水稻产业的生态价值;大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等新技术、新模式,促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等,有效保证粮食安全。2020年、2021年,宾阳县先后获评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
发展产业链实现多方共赢
“我们选用优质香米来生产米饼、米粽、米粉、米酒等大米制品,预计年营业额可超4000万元。”最近,位于古辣香米核心示范区内的粮食生产龙头企业——鸿发米业公司正忙着建设新的生产线,公司负责人覃祥生告诉记者,生产线将用于发展稻米深精加工,生产一系列以大米为主要原料开发出来的食品,延长产业链。
去年,该企业与古辣镇11个村委社区签订合作经营协议,投资建设健康食品加工项目,进一步整合香米资源。
随着销售、加工环节品牌化、市场化运作日趋成熟,古辣香米从“零敲碎打”走向“综合统筹”,年产值超过11亿元。通过大力发展香米全产业链,该县已初步实现粮食安全与企业、农户增收多方共赢。
2021年,该县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12万亩、粮食产量36.67万吨,均超额完成既定任务。参与稻米产业链的企业和农民收入也“水涨船高”:30多家大米生产加工企业年总产值超过22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
确保粮食关键时“调得出、用得上”
炎炎烈日下,位于古辣镇义陈村的宾阳县粮油储备中心项目正在紧张施工。“目前,项目一期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近期将完成初步验收。”负责项目建设的广西建工集团控股公司项目经理黄国利说。
据介绍,该项目是宾阳县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承担着存储自治区、南宁市和宾阳县储备粮及市、县级应急成品粮的重任。
“项目建成后,原粮总仓容将达到6.2万吨,成品大米冷藏量达3300吨,可有效改善粮食存储条件,缓解仓容紧张状况,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宾阳县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阮善锋表示。
为了强化粮食储备保障,关键时“调得出、用得上”,宾阳县还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强市场监督检查,做到“谁储粮、谁负责,谁坏粮、谁担责”;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为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做好粮源调度保障。
“当前,我们正在以创建国家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为契机,深入实施农业稳县战略,按照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要求,不断延展‘大米+’全产业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宾阳县委书记施杰说。
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