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链 >

【乡村振兴】云南省“小镇模式”实现农文旅产业集成发展

时间:2022-08-11 08:23:42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农业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金”。在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过程中,云南各地乡村以问题为导向,解决部分地方存在的农业有特色无文化、文化有符号无载体、旅游业有效益不带贫等问题,通过农文旅融合,努力实现文化生动传承、农村面貌提升、农业产业提档、农民收入提高。

通过“小镇模式”实现农文旅产业集成发展。农文旅小镇的整体打造是一个复合型的,系统性的工作,涵盖农业、养老、大健康、旅游、文化、商业、地产、休闲、餐饮、酒店等行业,包括美食、酒店、民俗、活动等丰富内容。近年来,大理州剑川县按照“彰显特色、打造产业、创新智慧、追求卓越”的工作思路,以休闲旅游为主导产业,文化创意为特色产业,辅之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于2017年创建沙溪古镇特色小镇,入选为全国“最美小镇”。通过完善规划体系,完成了集土地规划控制、建筑风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公共服务供给等多规合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和《沙溪传统村落群保护发展规划》,强化规划管控,建筑和院落均是白族建筑风格,使沙溪特色小镇规划布局、建筑风貌有效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充分展示白族民居艺术文化。抓住沙溪镇寺登街“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2002年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的桂冠,精心保护沙溪古镇的历史文化遗存,充分拓展茶马文化、洞经古乐、白族歌舞、民族节庆等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国外游客。围绕旅游产业,小镇已聚集了古建、木雕、黑陶、土特产品等旅游相关产业。沙溪特色小镇创建取得丰硕成果,国外游客等主要指标同比明显增长,广大游客体验感、满意度大幅提升。

通过生态改善实现农文旅产业健康发展。保留着浓厚的白族传统文化的古生村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内有两条汇入洱海的入湖口,是洱海海西片区的代表村落,是研究面源污染防控与转型发展的典型区域。由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大理州政府共同组建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助力创建洱海流域水质保护典型和全国乡村振兴样板,零距离解析面源污染及高质农业技术难题,形成技术模式及标准,保护水体并带动海西地区农村整体发展。同时,该团队还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开展文化研究,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努力打造乡村振兴与洱海保护相结合的“3.0+版”的科技小院模式。

通过绿色食品实现农文旅产业“惊艳舌尖”。“大食物观”提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顺应人民群众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确保民众吃得安全健康、营养均衡。城乡居民对加工食品消费需求的上升更多地体现在对安全、绿色、营养的加工食品需求量的增加。迪庆州塔城镇坚持做特“绿色食品牌”,“接二连三”赋能乡村振兴。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以农兴旅、以旅促农,加快打造有机生态产品,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了哈达农庄、金坷生物、玛萨土鸡等42家新型经营主体,有力推动了“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到目前为止,塔城推广种植冰酒葡萄1670亩、中药材5200亩、经济林果5700亩,养殖藏香猪26415头、牛8086头等,使小散弱的小农经济转换为了名特优的农旅产业。维西哈达农庄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生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维西巴珠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滇红重瓣食用藏玫瑰(鲜花瓣)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迪庆香格里拉金珂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藏红花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维西哈达农庄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威尔代葡萄正在认证绿色食品。“央坷”牌藏红花被列为云南省十大名贵中药材,油葵和五彩稻变为网红打卡点,摸鱼体验充满乡村乐趣。

通过文化加码实现农文旅产业赋能增值。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大理州凤羽镇通过打造“留得住文化、记得住乡愁”的“桃花源”,体现了文化增值,实现了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300多年前,徐霞客游历至凤羽,曾流连七日,叹为古之桃花源。2016年初,《新周刊》创办人封新城和凤羽本土人士陈代章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帮助下,共同创建大理千宿文旅公司,以文化底蕴和乡村环境为基础,立足“农业+文创+旅游”开发主题,打造了空中稻田剧场、退步堂半山酒店等,于丹、孟非、李健等人到访,并吸引年轻人回乡村创业。凤羽镇把文化融入农业,全镇收购68院古宅院、挂牌60家文物保护单位、扶持特色民宿2户,编撰《凤羽文史资料集》。采取“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提升设计和包装,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凤水清源”水稻、“绿油油”菜籽油、“点苍山”青刺果茶、青刺果油、慢城农庄高原野生蜂蜜、鸡枞油等系列品牌,并在凤羽慢城农庄直营店上线销售,增加文化的经济变现能力,构建了凤羽文化自觉保护与传承的“造血式”传承机制。

通过建强组织推动农文旅产业同频共振。坚持和强化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是推动乡村振兴试点取得成效的根本前提。宾川县乔甸镇新庄村,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长征经新庄村,留下了许多红色遗迹和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新庄村把握市场脉搏,瞄准社会需求,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历史遗存、红色文化等独特的优势资源,坚持“党支部引领带动”的主线,打造了“党建+企业+农户”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村内成立了宾川县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公司,公司集企业股份、村集体股份和村民股份为一体,建成了全州首个自然村“红军长征纪念馆”,以“农”为“景”,建成油橄榄、滇橄榄种植基地、葡萄、突尼斯软籽石榴、柑桔采摘园、三角梅观光园50亩,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景观农业发展。村民意识有了新转变,每天耳闻目睹红色教育、杨氏家训等正能量的思想、文化,整个乡村形成了团结、奉献的“红军村”氛围,村民主动投入产业融合发展事业。村庄治理有了新高度,全村自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以来,党员模范带头、群众积极参与,初步形成全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得到大幅度提升。

通过利益联结推动农文旅产业共建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根”及“魂”,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因此,农文旅产业的发展和效益,要最终实现由人民群众共享。香格里拉市克纳村通过发展“酒店带动型”农文旅产业,实现了农文旅产业共建共享,从20年前半农半牧,到如今许多人分别从事酒店服务工作,开设藏民家宴成为酒店的餐饮供应商,给酒店提供生态食品,甚至自己开民宿客栈,成为旅游从业者。克纳村如今已经拥有10家民宿、3家餐厅,70人在酒店工作,超过60%的人都在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旅游产业。截至2020年,每年直接产生的村庄生产总值达3000多万元(酒店年收入+村庄员工年工资支付+村庄内酒店供应商支付+村庄内农副产品采购支出+房屋土地租金支出),间接影响和带动产生的生产总值近1500万元(民宿+餐厅+房屋租赁等收入),两项收入总计4500多万元,占村庄年生产总值的70%。

标签: 小镇模式 农文旅产业 凤羽文史资料集 造血式传承机制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