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链 >

云南“烟粮协同”巩固“压舱石” 真正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9-23 08:59:59       来源:云南日报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好一幅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小康风景画。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云南的“烟粮协同”采用我国烤烟目前轮作和套种间作等种植制度,以烟惠农、以农稳粮,实现烟粮融合、协同发展。人不闲,地不闲,让烟田也成为藏粮的“良田”,且在“协同”中完成土地“自我修复”,为稳烟田、保粮田打好土壤基础,实现经济支柱产业稳固,烟田粮作增产,值得借鉴和探索。

“天作之合”应运而生,巩固“压舱石”作用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许多国家收紧了粮食、油料作物出口,使世界粮油供应不确定因素骤然加剧。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我国来说,粮、油的绝对安全,其意义更为重大。

为什么开展“烟粮协同”?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不能依赖国际市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本国发展进步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国务院相继做出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决策部署。贯彻粮食安全战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使命与责任。“烟粮协同”乃“天作之合”,应运而生。

粮食、油料从何而来?“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党中央明确要求,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

云南烟叶占全国市场的45%。烟草一直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和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云南打造全产业链、先进制造、绿色制造的代表,也是云南省着力培育的千亿级产业。为此,云南进一步优化了烟田布局,规划基本烟田稳定在1500万亩左右,核心烟区面积900万亩左右,年种植烤烟面积600万亩左右,核心烟区优质烟叶产能60%以上。如何在稳固粮食生产命根子的同时又培育好支柱产业?科技与土地的深度融合是必然之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粮食安全,筑牢产业之基。

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总经理李光林指出,烟草是云南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好烟田和粮田的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意义非同一般。烟田要稳住,粮食也要种好,云南省规划的1500万亩基本烟田,既是烟田、也是粮田,烟粮可以协同发展。将烟田和粮田的协调、持续发展放在产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将藏粮于田落实到1500万亩烟田中去。

云南烟草人对烟地饱含深情,多年前就将“巴掌田”改为“整片田”,进行宜机化改造、开展水土保持等项目。在玉溪、红河、大理等地,采用有机高效农作物无土栽培技术及滴灌技术,进行了水稻、小麦、油菜、豌豆、绿肥、叶菜类蔬菜等轮作或间作,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构建优质、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模式。脚踏实地解决土壤板结、营养供给失衡、农作物病害频发等问题,实施土壤保育措施。多年来,烟地与粮地互融共生,相得益彰。

稳住国家经济大盘和农业基本盘,确保稳产保供

1500万亩烟田如何藏好粮?粮食与烟草如何有效融合,实现“1+1>2”的目标?种植制度解决了烟粮争地矛盾,但如何在保障烟叶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增加粮食产量,还需要在种植的全过程发挥科学技术的力量。

为保障烟叶和粮食科学有效生产,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寻求与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团队合作,力图在“烟粮协同”的推进过程中以科学为引领、用技术做保障。为解决烟农担忧,各地政府主动作为,提前联系了附近的食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养殖企业等,为示范区内套种的玉米找到了销路,让烟农吃下定心丸。

“稳烟田”是云南烟草“三稳”工作的基础。合理轮作能够实现用地养地结合、推进“烟叶+N”产业可持续发展,延伸产业链,促进烟农增收。今年全省户均烟田规模达到13亩,同比提高近1亩,进一步稳固了烟田,也给烟粮融合提供了更广阔的作为空间。

针对烟粮轮作的新型种植制度,烟后套种玉米是综合考虑云南烟区实际作出的选择,各示范区因地制宜进行烟后玉米的推广种植。套种模式能减少连作种植制度所造成的土壤肥力下降、土传病虫害增多的风险。另一方面,和传统的烟田轮作相比,一般能够将玉米的生育期提前30天以上,降低后期霜冻风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用地养地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加强了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为烟农增收拓展了渠道,把用地和养地有机结合起来,在烟叶和粮食生产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示范烟区采用集中连片优势,在规模化上做足文章,突出产业融合,进一步完善“粮、烟、经、饲”产业体系,及时发现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担好烟粮协同示范区责任,为烟农增收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种植模式,有助于全省烤烟与粮食生产的协调、持续发展。

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

云南烟地基本建设有水池、水窖、管网、沟渠、小塘坝、烤房、烟夹等;土壤保育上,推广“禽粪便+废弃秸秆”有机肥自制,实施绿肥翻压、废旧地膜回收;绿色防控上,实施蚜茧蜂防治蚜虫、黄蓝板诱杀害虫;灾害预防上大都建有防雹点;烟叶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完全可以并已经“为农所用”。

“一部手机种好烟”系统、智能控制水肥一体系统以及无人农机系统、农业的精细化管理等,这些基础条件和科学技术是大农业所必需的,都可以转移或嫁接,因地制宜取而用之。故而,烟地上的“烟粮协同”可谓“珠联璧合”。这也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举措,从而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促进产业富民,推进乡村振兴

云南省有烟农48.5万户,涉及人口约194万人,覆盖了近10%农村人口。发展“烟粮协同”,以烟促粮,逐步完善“粮+烟+经+饲”产业模式,对丰富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大有裨益。烟粮融合发展,烟粮轮作、烟后套种等多种形式能为烟农增加一季收入,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生活更富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烟叶生产是云南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积极融入重农抓粮大局,以“烟叶+N”多元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构建起了“稳烟区、稳烟田、稳烟农、稳收益”的发展模式;以“烟粮协同”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推动农村产业振兴,农业高效发展、农民增产增收;探索了一条保障烟叶高质量生产、粮食产量也增加的有效路径;实现了“把烟田保护纳入到耕地保护全局中谋划,把烟叶生产纳入到重农抓粮大局中落实,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烟粮轮作、一体发展”的目标;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频共振,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实干笃行中书写保障粮食安全的精彩答卷,为“国之大者”添砖加瓦,履行“共和国长子”的责任与担当。

“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发展“烟粮协同”,是云南烟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智慧、新方法、新作为。粮食和烟叶协调、持续发展,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振兴乡村的前进轨道,为“国之大者”创新践行路径、贡献更大力量。

标签: 共和国长子 烟叶生产 云南省农业 云南省烟草专卖局 烟粮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