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链 >

世界最资讯丨与大牌联名!百年“非遗”油纸伞走向国际大舞台

时间:2022-10-31 09:44:11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戴望舒一首《雨巷》或许是不少人心目中对于油纸伞的初见。在过去,油纸伞是家中必备的日用雨具,随着文化交融,国外的钢架伞、自动伞、折叠伞等各式各样的雨伞使得手工油纸伞日渐式微。


(资料图)

韦军民是贵港壮族油纸伞制作技艺第16代传承人,为了传承与发扬这项非遗技艺,他将油纸伞制作产业化、规模化,结合需求开展定制化、实现跨界“破圈”,旗下的油纸伞还曾与知名品牌联名在米兰时装周展出。

匠心守护

“80后”励志传承非遗技艺

贵港壮族油纸伞的历史可追溯至470多年前,彼时制作油纸伞已经成为了一份可供营生的工作。2018年,这项技艺正式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了解,贵港壮族油纸伞工艺复杂、周期长,一把油纸伞要经过选竹、泡竹、水煮、拼架、穿线、串联、裱伞、修边、油伞、晒伞等81道工艺,历时15天左右才能制作完成。

1980年出生的韦军民自幼便随母亲补伞,对于各种制伞技艺烂熟于心,“每一把伞都是凝聚了制作人匠心的艺术品。”韦军民告诉记者。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的韦军民,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将油纸伞再度带回人们生活中。

▲市面上售卖的油纸伞。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李致维 摄

产业转型

油纸伞可定制还能“破圈”跨入时尚界

“传统技艺虽然底蕴深厚,但并非一成不变,是随着大众的需求逐步改进的。”10多年前,韦军民便开始了调研工作,经过游历走访后,他觉得还是要从源头的生产、制作开始改造。开工厂、办公司、募人才……2015年,韦军民将产业落在家乡港北区中里乡,不少村民都加入其中。

“如今,工厂从做伞骨到伞面绘画,都有经过培训的专业师傅负责,兼顾效率的同时质量也有保证。以刷桐油为例,一个师傅一天能刷几百把伞。”韦军民介绍道。在桐油、伞骨、穿线等工艺上,韦军民也想着法子改革,毛竹是制伞的原材料之一,他对竹子的刚性、质量、成色有了更高的要求,桐油经过改良后,也更耐热、耐水、耐久。据了解,质量上乘的油纸伞可以开合3000多次都不会出现爆裂、漏水与脱骨现象。

下一页
第 [1][2] 页

标签: 日渐式微 调研工作 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