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广西新闻网大化12月9日讯 (通讯员 覃文军) 今年以来,大化瑶族自治县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聚焦新发展理念,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形、实、魂”上下功夫,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上一条乡村美、产业旺、治理优的乡村振兴之路。
提升“颜值”塑美丽乡村。大化通过三方面发力,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一是通过“聚合力”,让党群共同参与,发动全县广大党员和群众积极参与,构建“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共同守护村庄美景。二是通过“微整形”,让房屋富有特色,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因素,分区域、分类型、分重点,科学推进“两高”沿线4个村(社区)946户房屋风貌改造,建设10个“两高”沿线精品型村庄,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等田园综合体。三是通过“三清三拆三微”,让“面子”更亮丽,完成150个基本整治型村庄“三清三拆”工作,共清理垃圾335处、沟渠10余公里,拆除旧房和乱搭乱建270处、违规广告牌62处、乱搭乱建232处,建设“三微”(微田园、微果园、微菜园)1260个。
打好“组合拳”促产业振兴。大化抓住3个“强”字,打好这套组合拳。强人才培育,全县建立农技服务站,开设 “田间课堂”,培养一批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以及“巧手艺”的农艺人,重点培训了110名脱贫村创业致富能手作为“领头雁”,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人才。强技术推广,按照“大产业做强、小产业做特”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七百弄鸡、湖羊、肉牛等特色产业,构建“科技专家+科技能手+栽培农户”的技术推广体系,解决产业后续发展难题。强农旅融合,结合特色产业,开发红色打卡地、农家乐体验、果园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有力推动旅游业的逐步复苏,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建成462个产业养殖场、649家农民合作社,全县打造特色产业基地270 个,创建现代农业示范点207个,12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城西产业园,14个乡镇安置点建成6个发展车间。
提振“精气神”铸乡风文明。大化通过实施“四项工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实施宣传造势营造氛围工程,充分发挥社会宣传阵地作用,通过城乡喇叭响起来、志愿力量聚起来、条幅标牌挂起来、特色山歌唱起来,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政策、道德规范知识、乡村风貌提升工作举措等,提振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精气神。目前,已设置村屯大喇叭160部、各类电子显示屏198块,制作户外广告牌、宣传栏217块以及标语横幅230条,发放宣传单1万余张。注册志愿者81441人,累计服务时长超过2000万个小时,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实施先进典型模范工程,开展“最美家庭”“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让好家风“吹”进千家万户,学习模范先进事迹,推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唐翠玉、全国劳模覃江妹、八桂楷模欧保尔、韦吉德等,用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凡人善举引导人、塑造人,营造了见贤思齐、文明向上的新风尚。实施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大力实施新建、改建公共活动场地、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基础建设,全县组建50支农村业余文艺队、30支广场舞队等。村民各类文化活动多姿多彩,精神风貌进一步提升,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实施文明积分制度,通过推行乡风文明积分制度,以积分兑换商品,以积分推动乡村治理,培育乡风文明。积分制既激发村民善言善行,主动参与乡村治理,又能让村民自觉抵制不良习气,民族团结、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