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外界误读为“民营”、但实际由国资控股的海南航空,如今在经历破产重整引资之后,真的由民营企业接管了。
根据重整计划,方大集团此次投资的总价为人民币410亿元,包括投资海航控股的投资款现金123亿元、投资海航航空集团的投资款现金257亿元以及为确保本次破产重整顺利实施支付的款项现金30亿元。股权交割后,方大直接和间接持股海航控股的总股权将达到25%左右,达到对海航航空板块绝对控股程度。
方大集团对海航的收购是战略性投资。这是海航破产管理机构一开始就设定的前提。战略性投资在以往的国内民营企业投资实践中,大多是与财务性投资有显著区别。投资方往往要对投资企业的经营架构和高管层进行重组,但方大集团这次则完全相反,名义上战略投资,其实与财务性投资一样,海航经营架构和高管层原封不动,一切照旧。
在海航集团移交后,方大集团的董事局主席方威也首次亮相海航的干部员工大会,做出了不干涉海航经营的诸多表态。根据多位参会人员的介绍梳理,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在管理层方面,完全信任海航的管理团队,方大不会派任何人过来,别说管理干部,就是一个会计,一个出纳都不会派;
其二,在员工方面,不裁员,不降薪。工资必须按时发。从2022年1月开始恢复所有的福利政策;
其三,在未来发展规划方面,三五年后机队规模达到1000架,三十年后做到全球第一,在提高座公里收入的同时提高客座率到90%。
上述种种,相信人们会觉得出乎意料。因为在以往的民企收购中,投资方几乎毫无例外都要对投资企业改天换地,别说是收购“朽木”企业要动一番大手术,就是收购好的企业,一旦到手,也必然进行重新塑造。比如宝能收购万科案例,当时的万科可是如日中天的状态,但宝能通过股市潜伏式收购获得控股地位后,马上就要召开股东大会要求罢免王石;宝能收购南玻后,更是将原来的管理层“一锅端”。
但这次方大对海航的收购,却一改以往民企收购的普遍做法,不仅不干预,而且方大投资海航,竟然也同购买盲盒一般,事先对海航几乎一无所知,没对海航的任何航空企业做详尽调查,方威唯一去过一次的就是海航美兰基地。这样的“盲盒投资”,一投就是410亿元的天文数字,方威可是赌上了全部的身家!
方大之所以敢将巨大的财产放手海航现有的经营管理团队,据专家分析,是因为看准了海航的经营管理团队没有问题。海航破产主要是其他板块巨额债务拖累,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将资产的泡沫挤掉后仍是健康资产。
的确,海航破产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也证实了专家的判断。据悉,在破产管理机构宣布引进战略投资者后,前往洽谈的投资者很多,最终进入竞标状态,方大是在与复星集团和春秋航空的角逐中取胜的,因为其出价最高。
当然,方大对海航的经营管理也不是一概不管,比如方威提出“三五年后机队规模达到1000架”“三十年后做到全球第一”“在提高座公里收入的同时提高客座率到90%”等要求,以及“超出年度利润目标的部分,拿出20%作奖励”的分配原则。可见,方大作为海航资产的大股东,只是提出了经营指标要求,而不管具体怎么经营和由谁来经营。前者体现了所有者的意志,而后者则是经营权的放手。方大精准地划分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边界。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以往许多民营企业在这方面深受困扰。的确,摸爬滚打、呕心沥血挣下的家业,拱手让给素不相识的人执掌,的确令很多创业者难以割舍;花费血本买来的产业,不由自己掌管,哪有主人的感觉?但无数的事实却一再证实,僵守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会让民营企业失去升级的机会。
回顾四十多年来的历史,有无数民营企业因为难以解开经营权的方程式而深陷发展歧途甚至内讧,无数英雄中途末路、最终折戟沉沙。方大收购海航后的“大撒把”态度,究竟是明智的自我克制和知人善任,还是有钱任性?海航因为任性“买买买”而陷入破产,方大收购海航如何不重蹈海航覆辙,姑且拭目以待。(李富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