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将春节、清明等中国传统节日假期延长,不仅能平缓交通压力,拉动内需,更能彰显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据报道,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江苏代表团周善红、吉桂凤代表,均拟提出将春节假期由7天延长至10天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泰州市海陵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吉桂凤表示,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且异地就业,相当一部分家庭形成父母及孩子生活在3个城市的情况。她建议春节假期由3天延长至6天,再通过调休两个周末达到10天,即从除夕至正月初九。她还建议,将清明节假期由1天延长至3天,再通过调休两个周末各1天,达到5天,便于上班族回乡祭祖,有利于增进亲情、牢记祖先。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善红表示,春节假期应适当延长至10天。7天假期对远离家乡的上班族来说尤其短暂,有人回家就要花一两天,甚至赶不上和家人吃年夜饭,而且短暂团聚后又要提前赶回工作地。对于留守儿童、独居老人来说,还未来得及感受亲人团聚的温情就要分离。
他们还表示,春节是人口流动高峰,延长假期,不仅能让群众在家庭团聚中得到休息,以更好的状态投入新一年的工作,还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并平缓交通等压力。
另据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合肥丰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调度员李小莉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广播电台播音部主任孙维也建议,在春秋两季选择清明节或重阳节前后设置“省亲月”,放假5天,让人们在一个方便出行、舒适愉悦的季节错峰安排工作和休假时间,归乡探亲。具体时间可以自行选择、错峰休假。
★其他假期建议
政协委员黄改荣:
建议每月给职工放两天“陪伴父母假”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黄改荣建议,每月给职工放两天“陪伴父母假”,以及从教育、社区等方面做起,多举措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使老年人更健康更幸福。
政协委员谢文敏:
建议强制实施男性陪配偶休产假1个月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首义律师事务所主任谢文敏建议,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增设生育二孩奖励性产假。“生育妇女的配偶,也要陪同休产假1个月,并且这一个月还应强制实施,让男性同胞与妻子共同承担养育孩子的义务。”
人大代表黄细花:
建议延长产假的成本由国家承担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惠州市委宣传部部长黄细花表示,女职工应享受全额带薪产假,且重返工作岗位时累计工龄。
她表示,目前各省份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均延长了产假,但如果延长产假的成本由企业负担,那么企业为了节省人力资源成本,就会尽量不招聘女职工。因此,国家财政应承担延长产假的成本,消除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
据澎湃新闻、中国青年报、上游新闻、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周刊
★云南声音
2022全国两会上,在滇全国人大代表、住滇全国政协委员认真履职、积极建言,畅谈发展成就、展望美好愿景。
人大代表曹庆华:
建设亚洲象国家公园加大亚洲象保护力度
亚洲象保护是全国人大代表、墨江县委统战部部长曹庆华今年最关注的领域。曹庆华说,探索人象和谐共生,普洱市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摸索,包括建设亚洲象食物源基地、聘请野象监测员随时预警监测、建立亚洲象肇事补偿机制等举措。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人象矛盾。因此,他准备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关于建设亚洲象国家公园的建议,加大亚洲象保护力度。
政协委员资艳萍:
逐年提高野生动物肇事投保资金和补偿标准
“我今年准备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的提案是,通过解决野生动物公众责任险存在问题,减少野生动物肇事给群众造成的损失,进一步缓解人象冲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态势。”
全国政协委员、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卫生院副院长资艳萍说,2010年,西双版纳州开始试点在全国率先由政府出资购买亚洲象公众责任险,以缓解人象冲突矛盾。随后,又推行到全省各州市,范围扩大到所有的野生动物。通过保险公司理赔,补偿野生动物肇事给群众造成的财产损失,受灾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目前存在着资金渠道和来源不稳定、保险公司理赔补偿标准与市场价格有差距,以及全省各地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资艳萍说,由于全省各州市的财政情况不同,各地补偿标准也有所不同,群众易产生不平衡心理。
资艳萍称,有关这方面的提案,她在2020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过,当时也得到了相应的解决。但是,随着情况的变化和粮食价格的上涨,当年提出的补偿标准,已不能适应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今年,她多次深入到西双版纳、普洱等野生动物与人类活动冲突较多的地方调研后,决定再次更新相关内容,写出提案提交大会。
“上一次的提案,我主要是建议提高野生动物肇事的补偿标准。这一次将建议由国家和省一级增加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保障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投保资金渠道和来源,以及根据市场因素,逐年提高野生动物肇事投保资金和补偿标准,争取全省统一。”资艳萍说,这是构建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环境的一个关键举措。
政协委员茸芭莘那:
设立保障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
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住滇全国政协委员茸芭莘那,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大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扶持力度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聚焦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茸芭莘那认为,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三个问题:一是流失速度加快,核心内容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二是民族特色减弱,导致民族传统文化被同质化;三是专业人才断层,年轻人才匮乏,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难度大。
为此,茸芭莘那建议,第一,要设立保障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专项资金,并且确保专款专用。第二,是健全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的政策执行机制。不仅要就政策规定的相关内容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标准体系,还要明确政策监督的主体部门,建立反映监督意见的有效渠道,把监督工作制度化和常态化。第三,推进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相关项目与产业进一步发展。茸芭莘那介绍,利用丰富的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资源,可以促进文化与旅游在资源、业态、营销等方面深度融合。而探索民族文化产业化的道路,包括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打造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等工作重点。升级民族地区传统产业文化,把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为文化产品,提升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升级与成果转化。
政协委员田静:
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设置技艺类“非遗”专业
身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项目云南省代表性传承人和云南省首席技师,田静长期致力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在潜心钻研制陶技艺的同时,她也把目光放到研究和思考云南省广大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人才培养上,积极撰写多个关于非遗技艺保护与传承的提案提交省政协和全国政协,为云南非遗项目的开拓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她希望各地从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非遗项目的建设,将其纳入职业院校的学科体系建设中,不断强化完善教学软、硬件环境,真正改变过去非遗项目单一脆弱的传承模式。此外,要重点做好3件事:精准合理地设置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技艺类“非遗”专业,科学系统地安排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技艺类“非遗”专业的课程,同时深化教学模式、积极搭建实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