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对外发布2021年十大维权案例、十大消费热点之后,3月15日,兰州市市场监管局发布“3·15”消费提示,涉及校外培训、老年消费、全屋定制、预付卡消费等多个消费领域,提醒消费者在消费前多留个“心眼”,谨防被商家忽悠。
1
校外培训敲警钟 警惕风险要留心
市市场监管局建议广大消费者对培训班的作用认知要回归理性,做到不轻信、不盲从。确需为孩子报班的,一定提前了解培训机构的资质,如办学许可证、营业执照是否齐全,同时,消费者务必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明确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教师资质、退费标准、上课时间和其他承诺等事项,一些特殊补充需要在培训合同中明示。
2
老年消费者需注意 补贴专家不可信
市市场监管局提醒老年消费者及其家人:一是别轻信免费体验、免费赠送、免费补贴,不良商家打着这些免费的幌子将消费者引导进店消费,进行欺骗误导。老年消费者要经得起诱惑,不贪小便宜,以免掉入消费陷阱。二是注意别轻信专家,一些不良商家抓住老年人渴望健康长寿的心理,打着专家的旗号开办专家养生讲座,对消费者进行洗脑推销。老年人在购买保健食品时要针对自己的身体需要增强辨别能力,到证照齐全的销售场所购买,如果有病在身,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治疗,以免贻误治疗时机。三是子女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定期陪父母体检、普及防诈骗知识,一旦发现受骗后,及时报警或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
3
全屋定制陷阱多 合同规范少风险
市市场监管局提醒消费者购买“全屋定制”类产品时,务必加强防范意识,货比三家。一是选择建材商时,参考多方因素,选择信誉好、市场认可度高的商户,务必妥善保管收款票据,不要轻信商家所谓的私下交易可以享受优惠、打折的承诺。二是与经营者多沟通,表达需求,将与商家约定好的家具的材料、颜色、尺寸、环保级别、质保时间及违约责任等内容在合同中约定明确。三是安装交付过程中,全屋定制家具的收货周期相对较长,消费者一定不要怕麻烦,仔细验收,防止商家偷梁换柱以次充好。
4
预付消费要慎重 霸王条款需防范
市市场监管局提醒消费者“谨慎办卡,合法维权”。一是消费者付款前切勿冲动消费,结合自身需求、经济能力等因素适度合理消费。不建议消费者一次性购买3年以上超长期限以及交易金额较大的预付类服务。二是注意看商家营业信息和店面的规模、质量。相对来说,品牌连锁店更值得信任,像一些规模不大、质量不稳定甚至恶意集资的店面尽量不要办卡。三是警惕商家“霸王条款”。对于商家宣传的优惠力度极大的充值返现方式要多问多想,切不可有占便宜的心理,签订服务协议时充分阅读了解产品和服务的标准、次数、有效期限等信息,并留存合同及发票收据等书面凭证。定期核对消费记录、账户余额、有效期等信息,对消费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5
直播网购要理性 天上不会掉馅饼
市市场监管局提醒消费者在购物时一是看清促销规则,小心消费陷阱。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列好购物清单,按需购买,提前记录价格进行对比,切莫头脑一热跟风付款,也不要受催促限购的直播销售环境影响,在各类降价、打折、满减、送赠品、抽奖等优惠活动中拒绝冲动消费,妥善保管发票、消费记录、聊天记录、宣传承诺截图视频等凭证。二是慎点不明链接。节日大促时,各大电商平台会以派发红包的形式为活动预热,有不法分子借机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QQ群等平台派发虚假红包或以退换货为由,要求消费者点击“钓鱼网站”链接,从而诱骗、套取银行账号密码及动态验证码等个人信息,造成个人财产安全风险。消费者如果发现点击了诈骗链接,应第一时间关闭手机网络,修改重要账户密码并及时采取挂失等措施挽回损失。
6
明确车辆需求 仔细核对提车
市市场监管局提醒广大消费者:一是明确需求,合理选择车辆配置。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是关注重点,消费者在选购新能源汽车前应充分考虑汽车使用场景及自身的出行需求,了解所在小区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的配置情况,避免购车后因续航里程不足或充电不便造成困扰。二是仔细核对车辆信息。消费者在选车过程中详细了解商家优惠、降价销售的实质原因,并且签订购车合同时将购买汽车的品牌、型号、配置、价格、付款方式、交车时间、特殊承诺等以书面方式记载并予以保存,以防出现消费纠纷时口说无凭。车辆交付时,消费者应仔细核对经营者所提供车辆与合同约定是否一致、车身是否有明显划痕,检查好车辆各种手续后再签字。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经营者提出,要求更换车辆或拒绝提车。若提车后发现问题请勿私自拆装,以免造成车辆损坏导致无法索赔。
7
整形不是魔术 求美也要求安全
市市场监管局提醒广大消费者:消费者在追求美丽的同时也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保持正确的求美心态,必要时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医疗整形机构,不可盲目轻信美容机构打出的“无疤痕”“无痛苦”等宣传语,谨防诱导性贷款,莫让“微整”变“危整”。
8
扫码点餐变强制 消费便利成烦恼
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引导消费者使用扫码点餐无可厚非,但餐厅理应提供扫码点餐和人工点餐两种选择,而不是变相强制消费者进行扫码点餐,更不能把关注公众号作为点餐前提。消费者也要重视个人信息安全,非必要不扫陌生二维码,警惕“消费便利”变成“消费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