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将成为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而且今年9月就要开始上课。上周,这条来自教育部的消息登上了全国热搜榜,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家长们对此格外关注。
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把劳动方面的课程从其他实践课程中独立出来,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实际情况,归纳成不同的“任务群”。这些任务群关系到很多不同种类的劳动,如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传统工艺制作、农业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媒体报道时,纷纷使用“今年9月起,每个中小学生都要学做饭”“修家电和种菜成为中小学课程之一”等新闻点,作为标题元素。
消息发布几天以来,媒体和网络上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相当一部分网友表示赞成,认为应该从小就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不仅对未来的人生有用,还能磨炼孩子的意志和品格,塑造“劳动光荣”的理念,让孩子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但是,也有家长对此有一些保留态度,认为虽然设置劳动课很好,但执行起来可能流于形式,效果不彰,还提出了“城里的学校哪有条件让学生学种庄稼和蔬菜,怎么给学生上家畜、家禽养殖课”之类的问题。更有家长首先想到的是“学校又要给家长布置任务了”,对“学生的劳动课会不会最后成了家长的课”,心存疑虑。
应该说,这些来自家长的担心和疑虑是有道理的。人们也许还记得4月中下旬的一则新闻——昆明很多小学生家长四处询问“哪里有桑叶卖,哪里有桑树能摘点叶子”,背后的原因令人哭笑不得: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中,要求学生养蚕并观察蚕的活动,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蚕是要吃桑叶的,而城市里没有那么多桑树。为了完成这项作业,小学生向家长求助,家长又转而四处求援,一时间竟然出现了“一叶难寻”的局面。
这虽然只是一个特殊事例,但家长们有理由担心:劳动课开起来之后,寻找“教材”会不会成为家长的任务?学校开课之后,会不会让家长协助上课?像“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这样的课程,仅靠学校自身显然难以完成,会不会搞得兴师动众、妨碍了学生的日常学习?种种疑问,都是劳动课开起来之后,学校、老师和家长要面对的实际问题。
其实,没人怀疑学习劳动技能、认识劳动价值的必要性,疑虑是针对“学习劳动技能的方式和场所”而生的。劳动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课程,不是靠布置几项作业就能检验出成果来的。这门课程当然不能仅靠学校教学,更要靠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时刻磨炼、时刻教导。“交劳动课作业”是个形式,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掌握方式方法,体会到收获带来的喜悦,对孩子来说更重要。
人的一生都将伴随劳动的过程,掌握劳动技能是早晚的问题。对于劳动课,家长大可不必心存疑虑,尽量配合好学校的教学节奏,在日常生活中多创造一些让孩子参与劳动、掌握技能的环境,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门课程上取得合格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