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困中小微企业,全力稳住经济大盘,云南再出重招。
继6月2日省政府办公厅公开发布《云南省进一步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后,省政府新闻办于6月14日在昆组织召开云南省进一步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系列政策新闻发布会,对《工作方案》进行全面深入解读,并邀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国家税务总局云南省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6部门相关负责人,对各自领域助企纾困相关工作措施及进展情况进行介绍。
中小微企业数占全省企业数九成以上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寇杰在会上介绍,“十三五”以来,云南全省中小微企业保持健康平稳发展,企业户数从2015年的39.5万户增加到2021年的79.13万户,年均增长12.3%。截至今年5月底,达到82.37万户,同比增长11.36%,占全省全部企业数量(90.70万户)的90.8%。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云南中小微企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稳住全省经济大盘中的鲜明比重和重要支撑作用。
今年以来,受外部形势和新一轮疫情冲击等因素叠加影响,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企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住经济大盘、助企纾困的安排部署,深入落实李克强总理考察云南以及在云南主持召开的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座谈会精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成本增高、订单减少、资金紧张、人流物流不畅、难以正常生产经营等问题,在充分调研、征求部门意见和多次会议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印发《工作方案》,创新推出“十大专项行动”和“五个加力政策举措”组合拳,着力推动我省中小微企业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
实施十大专项行动助企纾困发展
据寇杰介绍,《工作方案》印发后,省民营办迅速落实,于6月8日印发了《云南省进一步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由发改、财政、人社、税务、人行等多部门协同,明确了聚力帮扶我省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的“十大专项行动”具体措施。
财政惠企专项行动。由省财政厅牵头,在年初安排5亿元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增加安排5亿元,并统筹财力加大对文旅、农业、商贸服务等特困行业的支持力度。
减税降费专项行动。由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云南省税务局牵头,突出抓好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落实,减免缓缴中小微企业部分税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
融资便利专项行动。由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省银保监局、省财政厅3部门牵头,聚焦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点、痛点,着力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和实效,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持续较快增长,信用贷款比重持续提升,首贷户数不断增加,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在确保信贷投放增量扩面的同时,力争总体实现2022年银行业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2021年有所下降。省财政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并降低担保费。流设施。
稳岗就业专项行动。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继续实施降低失业保险缴费费率、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按规定给予中小微企业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一次性扩岗补助、社会保险补贴和就业见习补贴。
保通保畅专项行动。由省交通厅牵头,聚焦过度管控、末端配送不畅等重点问题,全面取消对来自疫情低风险地区货运车辆的防疫通行限制,对来自或进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区的货运车辆,落实“即采即走即追”和人员闭环管理制度;大力推广货车司机免费核酸和抗原检测;对重点企业采取优先运力支持、优先发放通行证、优先检测、优先安排装卸、优先配送等服务,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清欠活企专项行动。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集中化解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无分歧欠款原则上发现一起清偿一起,确有困难的要尽快明确还款计划,加大对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的惩戒力度。
创新创业专项行动。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开展省级创新创业平台全覆盖行动,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双创孵化载体建设,开展创新创业之星、青年创业省长奖、云岭工匠等选拔活动。持续统筹全省创新创业资源,推动资源共享,加强资源集聚,形成推动创新创业强大合力。
企业培优专项行动。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聚焦政策惠企、服务助企、环境活企,分层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今年培育省级专精特新“成长”企业1000户、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户以上,力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60户以上。
复工复产专项行动。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通过建立重点企业联络员制度、保障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大服务业困难行业帮扶力度等举措,加快推进困难行业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确保“能复则复、能复快复”。
融通发展专项行动。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3部门牵头,引导大企业通过生态构建、基地培育、内部孵化、赋能带动、数据连通等方式,打造一批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通发展典型模式,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融通发展生态,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