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低不能开空调”虽然是普通的消费纠纷,但指向的却是平台经济的管理软肋,制定更清晰更公平的规则,改变利益分配格局,已经迫在眉睫。
近日,北京一男子打了辆网约车,因为天太热要求司机开空调,但遭到司机的拒绝,原因是单价太低,“你去找滴滴”。双方争执不下,司机认为影响到自己的心情,竟把乘客扔在路边。滴滴客服表示需要核实情况,会在72小时内处理。
近来,全国多个地方出现高温天气,有些地方地表温度高达40℃以上。在这种天气状况下,如果你打出租车,而司机不愿意开空调,自然是一种非常糟糕的消费体验。但站在司机的角度看,拒开空调似乎也并非没有道理。高温天气开空调油耗很快,可能导致司机挣不到钱甚至倒贴,又有几个司机愿意做亏本买卖呢?从网络反馈来看,网友各执一词,有支持司机的,有支持乘客的。
当一件事存在较大争议的时候,多半是规则本身出现了问题。就网约车开不开空调的问题,首先当然得看有没有事先约定。有约定的情况下按约定,无约定的情况下只能双方自愿协商。很明显,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强制性约定。网约车行业倒是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就是打快车、专车之类比较高档的车型,司机一般会主动开空调,给乘客更优质的服务。而如果是拼车、特惠等低价车型,则司机是可以不开空调的。
这件事有趣的地方在于,司机和乘客都表示要找平台。这正是不同于传统出租车行为的地方,由于有第三方的介入,事情变得有些复杂。在传统出租车时代,契约关系比较单纯,你愿开空调我就上,不开我就不上,不会有更多的争执。而在网约车时代,乘客在平台约车,出租车也在平台接受订单,合同成立了但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具体诉求,矛盾由此产生,即便合同终止,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比如乘客投诉司机,给个差评,会直接影响到司机的评分和考核。
问题在于,平台是司机和乘客的中介,大家有事都找平台,但是平台真的能够公平公正解决这样的纠纷吗?很难。平台既是规则制定者,同时也是利益主体,一定程度上有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意味。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平台的利己主义冲动。
平台的抽成一般在20%。更重要的是,不管什么情况,平台的抽成都是雷打不动的。这就导致平台倾向于多完成订单,以便收取更高的抽成。而如何多派单?就是尽可能利用司机与乘客的信息不对称,让乘客误以为司机肯定会开空调,司机认为乘客可以接受不开空调。平台不会去考虑乘客的消费体验,也不会在意司机的运营成本问题,反正它稳赚不赔。
这就是资本的本性和力量,当它强大到掌握话语权的时候,它就开始疯狂追求利益最大化。它给了乘客一种“又好又便宜”的服务错觉,而司机因为依赖于平台派单,也是敢怒不敢言。可以说,平台把双方都拿捏得死死的,以至于发生纠纷的时候,双方还都要找平台评理。殊不知,平台才是麻烦的制造者。
以网约车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凡事有利有弊,当这些行业巨头获得了某种超市场地位的时候,应该对其加以约束,不能任其野蛮生长。“价低不能开空调”虽然是普通的消费纠纷,但指向的却是平台经济的管理软肋,制定更清晰更公平的规则,改变利益分配格局,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