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大力弘扬新时代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深入挖掘“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第一碑”时代内涵,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建设工作,加快打造一批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助推兴边富民示范区建设。
筑牢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7月,因疫情防控暂停开放的普洱民族团结园恢复对外开放。走进位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民族团结园,拾级而上,碑亭之内,民族团结誓词碑巍然矗立在广场正中央,誓词碑正面刻有民族团结誓词,以及签字代表的签名。在民族团结园内,还能看到建碑时举行佤族剽牛、歃血盟誓的场景雕塑。园内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内陈列着展示建碑历史的大量图片和实物,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背后的故事更加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我们正在培训更多园区讲解员,讲好普洱民族团结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和建碑历史。”宁洱县民族团结研究所所长吴卓嶧介绍,今后,研究所将重点围绕誓词碑碑史进行深入研究,走访签字代表的后人,再收集、再整理、再挖掘背后的故事,全方位展示普洱在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引领下,一心一意跟党走,团结实干建家园的生动实践,提高民族团结誓词碑影响力。
普洱市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坚定不移跟党走,爱国奉献守边疆,团结奋斗建家园,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民族团结誓词碑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持续巩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深入。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工作。2018年普洱市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2个县、2个单位先后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5个县、250个单位先后创建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通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7+N进”工作,把重心下沉到乡(镇)、村(社区)、学校、企业、连队等基层单位,每年创建一批省级及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打造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示范点。加强各地区青少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课程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把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旅游行业交流合作,促进各地区交往交流。有效履行民族流动人口流入地或流出地职责,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教育,积极倡导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普洱市以“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建设现代化美丽边疆”为主题,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快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打造一批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境稳、党建强的示范工程,使其成为引领边境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示范、民族团结的典型模范、强边固防的战略支点、友好睦边的重要窗口。抓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十四五”期间,力争申报创建10个示范乡(镇)、70个精品示范村、960个美丽村庄,创建1至2个省级、10个市级、20个县级乡村振兴示范园。
走进西盟佤族自治县新厂镇代格拉村,家家门口花开蝶蜂飞,进村硬化路干净宽敞,排水沟渠接通村民家中,每家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小菜园的化粪池。“自从村里治理‘两污’以后,厨房、卫生间生活用水都能直接排进下水道,污水不会乱流了,夏天的寨子瓜果飘香,我们住得也舒心。”村民岩伟笑着说道。
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以来,代格拉村重点围绕乡村振兴长远发展,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抓手,推进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等21个项目建设,村域“蓝图”徐徐展开。
普洱市有4个边境县、16个沿边乡(镇)、4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国境线长486公里,11.02万人生活在边境一线。普洱市民族宗教委主任吴文早介绍,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普洱市锚定目标、扛牢责任,科学编制“一村一方案”,计划实施2212个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18.97亿元,目前已投入资金10.3亿元。从强产业扩就业、社会事业发展、夯实发展基础、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基层组织建设、打造“边固疆稳”小康村、铸牢沿边群众的共同体意识、人居环境整治几个方面入手,扎实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努力把边境村寨建设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
聚焦强产业扩就业,边疆群众持续增收。通过以“村村有特色产品、户户有增收项目”为目标,计划投入资金6.93亿元,抓实产业项目,进一步细化产业发展、就业服务等增收措施,培育壮大乡村旅游和边贸产业,做大做强肉牛养殖业,做优做精茶叶、咖啡、坚果等特色产业,构建“乡有主导产业、村有产业基地、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沿边村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边民收入,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现代化。
聚焦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提升村容村貌。积极谋划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对村内道路、生态建设、人畜分离、“两污”治理进行整治,在环境美化方面计划投入资金6.09亿元。持续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整治私搭乱建、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文化墙绘制、主次干道两侧环境整治等多方面入手,全力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实施人畜分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改善村组环境。引导农户因地制宜打造“小景观、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庭院”。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改善,全面提升边境行政村“颜值”和各族群众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