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留不住”到“扎下根”,从“集体宿舍”到“独栋洋房”,从“泥滑路烂”到“康庄大道”,从“格格不入”到“主动融入”,曾经动摇不定的社区居民有了强烈的归属感,“等、靠、要、怨”等思想观念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积极主动发展经济的内生动力。
从国营华侨农场到华侨城市社区,40多年来,经过几次改革发展,归侨侨眷和当地各族群众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华侨社区经济总收入达3486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7.6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8000元增长到19500元。
如今,走进华侨社区,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楼”矗立在蓝天白云下,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在翠绿欲滴的叶片间随风摇曳,农户们正在田边忙着打包葡萄发往全国各地。眼下正是葡萄丰收的美好时节,走入家家户户,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如今的华侨社区,成为了产业强、群众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40多年的发展变迁,不仅让归侨和侨眷过上了富裕安康的生活,更让大家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华侨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越义仙憧憬着社区未来,在继续打好“侨牌”名片的同时,将着力打造华侨文化旅游小集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宾川县委宣传部部长李宇说:“要以党建带侨建,加强基层侨联组织建设;以点带面,以镇带村,扩大华侨社区宣传范围。在今后的工作中,华侨社区力争将红色文化与侨乡文化相结合,打造全县一流‘文明和谐侨社区’‘侨胞之家’。”
华侨社区位于大理州宾川县大营镇东北部,是2015年10月被命名的大理州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华侨社区辖5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885人,居住着瑶族、白族、壮族、彝族、苗族等11个少数民族231人,占社区总人口的12.25%,现有归侨侨眷1688人,其中归侨743人、侨眷945人。作为一个侨乡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国内,影响在国外”。
近年来,大营镇华侨社区始终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把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党建带侨建,着力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增强社区居民“五个认同”,促进华侨社区12个民族与归侨侨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绘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唱响幸福生活“协奏曲”。2020年8月,大营镇华侨社区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不怕吃亏 “在得一堆”
近年来,华侨社区突出“党建+民族团结进步”,以党建带侨建,认真贯彻落实《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惠侨政策,当好归侨侨眷“贴心人”,设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置党务、政务、侨务等服务窗口,打造服务半径15分钟路程的服务圈,为社区居民办好养老、医保、归侨侨眷子女高考加分等服务事项。同时,设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岗,实现“一个中心对外,服务窗口集中,群众办事方便”的服务方式,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米”,让各族群众就近享受最方便、最快捷的服务。
社区党总支坚持把党建带群建融入基层治理各项工作,积极组建巾帼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等十余支队伍,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团支部、妇女议事会等作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组织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为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法律咨询、法律辅导,积极介入家庭矛盾纠纷调解,为创业、再就业青年提供政策指导等,逐步形成社会治理合力。
华侨社区还创新网格化治理机制,依托“党建指导员+支部书记+党员+群众”包村联户工作模式,每名党员包保服务10户~15户群众,着力做好理论政策宣讲、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力量,促进华侨社区48个“小网格”交织成基层治理“一张网”,使社区741个“小家庭”凝聚成民族团结“大家庭”,2020年,华侨社区党总支被评为大理州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双推进“先进基层党组织”。
矛盾不推 团结珍贵
近年来,华侨社区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积极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和归侨侨眷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促进广大归侨侨眷与各民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使各族群众和广大归侨侨眷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社区有一家的小孩患先天性地中海贫血,后来大人又患上鼻咽癌,知道这个消息后,大家都积极给他家捐款。现在,他家已经带小孩到广东看病去了。”说起社区邻里关系,社区居民黄庭海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在操持好“小家”的同时,居民也不忘管好社区这个“大家庭”。社区居委会牵头订立村规民约,大家既自觉遵守也互相监督。经过居民的共同努力,村规民约不再是写在墙上的规则,而是成了大家心中的一把“尺子”。
此外,社区居委会还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及时回应居民合理诉求、办结来信来访事件,做好社区综治维稳工作,并创建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信访接待室、图书室、儿童之家、侨胞之家等,在切实解决居民困难的同时,也丰富了大家的日常生活。
同时,华侨社区坚持把各族群众的民生大小事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逐步探索出一条“民族团结进步+矛盾排查调处”的基层治理路子,建立了社会矛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究社区热点、难点问题,发现苗头及时介入调解,并推行台账销号制管理,使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构筑起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和谐安全网络,有效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全面提升。自华侨社区成立以来,未发生过一起民族之间的矛盾纠纷,实现整个社区零越级上访、零刑事案件。
如今,在社区充满异域风情的民族文化广场上,经常可以看到社区12个民族歌舞和东南亚歌舞同台表演的场景,在一年一度的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体育活动中,各民族同胞相互加油鼓劲。通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族群众与归侨侨眷之间的感情更加融合,民族团结氛围更加浓厚,结下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兄弟情谊,社区内呈现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
有滋有味的好日子,互帮互助的好邻居,事事有回应的居委会,大营镇华侨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就如墙上的那句话——“这里的生活最幸福,这里的日子最有奔头”。
2021年,华侨社区成功创建为宾川县“文明社区”,涌现出“最美家庭”“廉洁家庭”“绿色最美家庭”“文明家庭”“最美母亲”“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先进典型十余户,社区内到处呈现出各民族与归侨侨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景象。
经济“赶追” 环境“生辉”
近年来,华侨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侨乡特色产业,搭建新型平台,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区域内各族人民团结发展,共建和谐侨乡,全力打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区。
40多年来,华侨社区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民族文化活动广场为依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区居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经常组织各民族和归侨侨眷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社区各民族群众与归侨侨眷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总投资1600万元的石门河水库引水工程、投资70万元的华侨社区二队沟渠建设项目、投资50万元的华侨社区一队老羊房沟渠工程等项目,进一步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广大归侨侨眷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进一步奠定发展基础。2021年,社区实施总投资1045.9万元的公租房建设项目,共在5个队建盖公租房58套,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投资10.98万元实施太阳能路灯更换工程,共在5个队安装太阳能路灯141盏,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
华侨社区始终将集体经济发展和居民增收致富作为重中之重,盘活土地、铺面、库塘等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培养“致富带头人”,带领社区居民发展葡萄、柑桔、石榴等水果产业,以及莴笋、大蒜等冬早蔬菜产业和生猪、肉牛养殖。2021年,华侨社区共种植葡萄3500亩、沃柑1200亩、石榴143亩、玉米3200亩,养殖猪560头、牛260头。
同时,华侨社区大力推行“葡萄+莴笋”“葡萄+大蒜”“葡萄+无筋豆”等套种模式。每年葡萄采收结束后,居民在葡萄园行间或空地上套种莴笋、大蒜、豌豆、无筋豆、青花菜、卷心菜、番茄等冬早蔬菜,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居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改良土壤,促进葡萄生长结果,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2021年,整个华侨社区共套种莴笋2500亩、无筋豆500亩、大蒜400亩、豌豆100亩,青花菜、卷心菜等其他小春作物约500亩。
在社区,有一户人家上演着“一家跨国三族”的传奇,这就是叶亚德家。1978年,叶亚德出生在越南,1岁时随父母来到宾川,父亲是广东的瑶族,母亲是越南的京族,妻子则是本地的汉族,3个民族在一家,叶亚德觉得生活很幸福。多年来,他们一家与社区其他民族同胞相处融洽。如今,叶亚德夫妻俩依靠发展葡萄、沃柑、玉米等种植业,每年约有20万元的收入,父母每个月还领着近5000元的退休金,家里也建起了一座3层“小洋楼”,儿子在宾川县城上高中,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
灌溉用水有了保障,社区的种植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大家的钱包也鼓起来了。“我家一共种了十多亩葡萄,今年仅葡萄就卖了30多万元,除掉成本,有近20万元纯收入。”越义仙一家共有3口人,除种植葡萄外,还在田里面套种其他作物,“一年下来,我家的总收入有30多万元,相当满意了。”
谈及未来,越义仙已经有了规划:“侨文化和侨菜产业都是华侨社区特有的亮丽名片,我们将以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带动社区居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