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目标之一,就是“到2035年,深圳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企业是深圳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创造税收的主体,也是推动深圳创新发展的主体,在夯实物质技术基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年3月以来,深圳打开政策工具“百宝箱”,连续推出了5个“30条”,瞄准市场主体关切,围绕减轻企业负担布局施策,尽显深圳稳增长决心。不仅如此,深圳以精准施助打通政策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通过企业大走访,摸清制约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逐项列出清单,及时精准高效地将惠企政策传递给企业。
深圳商报推出的“助企行”系列报道正是精准施助过程中发生的典型案例。在这些案例中,有的涉及政策的落地,有的解决企业用工问题;大到融资难,小到公交地铁接驳,都是“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解企业之所困”的实招。
精准助企,“双赢”之举。企业获益,深圳发展也获益。
深圳营商环境也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优越的营商环境,是深圳的强项,是深圳城市竞争力国内领先的关键所在。2013年开始,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商事制度改革,并以“一号改革工程”的力度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如今,深圳营商环境改革已步入5.0时代,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说到底,营商环境改革是为企业服务,不管推出何种优化措施,改革的最终效用要看企业的感受。在“助企行”过程中,政府能了解到企业最直观的感受,对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营商环境大有裨益。
深圳的高质量发展将获得更加长远持久的动力。过去10年间,深圳经济发展实现了从“速度”到“质量”的转变。深圳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0.02%;但2021年深圳3万亿元的经济体量,在中国GDP的占比达到2.6%。深圳还创造了中国大中城市地均GDP最高纪录——贡献GDP超过15亿元/平方公里。
这样的成就,缘于深圳用创新驱动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深圳拥有全国最高的创业密度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密度:平均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16.29户,平均每平方公里约有10.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还有一个闻名遐迩的 “6个90%”创新密码: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正因为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深圳才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服务好深圳企业,就是在夯实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锚定高质量,深圳必将不辱使命,建功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