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员小蒋来了吗?”在护理员没有上门服务的那天,92岁的严占坤爷爷不断地问儿子。他满心期待的“小蒋”是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护理人员蒋金玉。
覆盖194万名参保人
严爷爷和蒋金玉结缘于“长护险”。他患有冠心病、哮喘,加之年纪大行走很困难,双下肢重度浮肿,已经躺在床上2年多,疾病与衰老使严爷爷濒临绝望。昆明“长护险”政策出台后,家人为其提交办理申请,经专业评估后享受到“长护险”待遇,护理人员蒋金玉上门服务时为他擦洗、换药、按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并分享各种奇闻趣事,严爷爷心情逐渐好起来,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在昆明,像严爷爷一样享受“长护险”服务的群体有11269人。昆明市自启动试点以来,“长护险”取得了积极进展,制度的运行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也为参保群众提供了方便高效的护理服务,覆盖194.55万名职工医保参保人,减轻了许多失能家庭的压力。
定点服务机构覆盖全市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高达4000万。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长期护理是未来老年社会最重要的社会需要之一。
昆明“长护险”的试点工作始于2020年12月30日,并被列为2021年度昆明市“十件惠民实事”之一。据昆明市医保局待遇保障处处长许歆滢介绍,“长护险”已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截至今年9月30日,累计开展失能等级评定16489人,经评定达到重度失能12838人,评定通过率78%;落实待遇保障方式及定点服务机构选择11173人。累计已有11269名失能参保人切实享受到“长护险”相关护理服务(即至少享受过一次护理服务),结算护理服务费11371.96万元,全市共有418名评定员及135名评定专家参与失能等级评定工作,累计发生评定劳务费504.61万元。
作为社保“第六险”,昆明试点“长护险”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开始,在不增加企业和个人负担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结构,建立了个人、单位、政府三方共担的筹资机制。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公开招标确定了4家商业保险公司联合体作为委托经办机构,分4个片区开展“长护险”经办服务工作。建立“1+4+N”的经办服务网络,提供全流程的经办服务,全力保障经办服务工作的开展。
需求带动护理产业发展
“‘长护险’试点的启动,不仅有效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的照护负担,还拉动了昆明市护理产业的发展。”许歆滢告诉记者,在开展“长护险”制度试点之前,云南仅有少量养老护理机构,试点后,大量护理机构入驻昆明,首批57家“长护险”遴选的定点机构中,除了本地健康服务企业,还有从上海到昆明成立分公司,把上海护理经验“搬过来”的企业,有效补齐了居家护理服务短板,创造了大量就业和再就业机会。
截至今年9月30日,全市共有106家定点服务机构(含分支机构),护理人员3989人,其中个体护理人员1010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满足各类社会群体日益增长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及确保服务质量,昆明还将探索建立出一套完整的职业体系,提高待遇、扩大培训,让“长护险”更好地发挥“老有所护”的作用。
目前,昆明的“长护险”服务主要以医养结合机构护理、养老机构护理、居家护理3种方式为主,选择的护理方式不同,享受的待遇保障力度也不同。随着试点工作深入开展,截至9月30日,选择医养结合机构护理、养老机构护理和居家护理的人数分别为2070人、73人、9030人,占比分别为18.53%、0.65%和80.82%。其中,医养结合机构38家、养老机构3家、居家护理机构15家。
不断探索可持续新模式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感同失能人员家中的不易,昆明市医保局探索创新了“长护险政策体系、失能等级评定体系、服务管理体系、信息系统保障体系、基金监管体系、宣传体系”的“昆明模式”,为全省“长护险”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模板。
今年初,昆明市医保局还收到一封特别的感谢信——国家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司肯定昆明市为“长护险”制度试点作出的积极贡献,为国家完善制度顶层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始终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惠民政策的关键。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解决实际困难,又能保障制度的长期发展,这也是我们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许歆滢表示。
下一步,昆明市在“长护险”试点中,将结合区域内服务机构实际情况,对定点服务机构设置及服务范围作出调整,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可及度。同时,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质量评估机制,提升信息化水平,通过自主开发或引入第三方信息系统,确保评估工作的公平、公正、长期、稳定,引导定点服务机构开展良性竞争,让更多老年人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