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贡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为导向,以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综合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创新强村思路、拓展富村渠道,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助力乡村振兴点亮群众增收致富梦想。
组织引领,凝聚先锋本色
建强“红色”堡垒。巩固深化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成果,组织开展“春城先锋示范党支部”“五个先锋”创建等活动,规范评比、配套奖励,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发挥党组织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发挥“头雁”效应。以社区“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为契机,将熟悉产业发展、群众威望高、带富致富能力强的人选为社区干部。通过法定程序将社区党组织书记推选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持续提高“三个一肩挑”比例。全区32家集体经济公司由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负责人的占比为78.1%。加大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选派力度,近3年来累计向“村改居”社区选派第一书记18名,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力量。
搭建“驱动”平台。成立乡村振兴党建联盟,将驻呈贡高校、市县两级职能部门吸纳为联盟成员单位,激发党建联盟协调各方、链接资源的优势作用,推动资金、人才、服务等各类要素资源向农村聚集,有效推动城市动能引入乡村并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
市场赋能,提高致富成色
公司化运作。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全面推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社区公司化”运作,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设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公司法人代表,鼓励社区“两委”、监委会成员和居民小组组长担任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实行财务独立核算、强化资产集约管理,驱动村级集体经济创新发展。
市场化运营。探索“集体+公司”混合经营的乡村资产经营路径,通过土地流转租赁、闲置资产盘活等,引入第三方公司开发经营集体经济项目。建立专业合作社、协会组织,采取“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服务,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村域化合作。鼓励地域相邻、基础相近、产业相似的社区开展组团式、片区化集体经济联合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和风险抵抗能力。斗南社区和殷联社区凭借区位优势,趁着斗南花卉小镇建设的东风,积极探索“以强带弱、抱团发展”模式,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方式,整合扶持资金、土地资源、固定资产,共同发展盆景苗木产业,形成同频共振、共同致富的良好局面。
产业支撑,彰显区域特色
找准产业定位。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立足资源禀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在斗南国际花卉交易中心周边,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交易、物流、文旅等产业;在滇池沿岸,重点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和景观农业;在宝珠梨核心种植区,重点发展特色林果种植和深加工产业。
推动产业转型。打破小农作坊生产散乱差的局面,推动农产品种植、加工、交易、物流等一站式整合,农业生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依托“互联网+”,推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动产业升级。
促进产业融合。坚持生产、消费、观光、文旅等项目一体推进,加快乡村民宿、休闲步道、特色餐饮等开发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斗南街道江尾社区位于滇池东岸,整村均在滇池保护区内,不可进行项目开发。社区党委通过引入第三方企业合资开办江尾森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和农文旅融合产业,种植“江尾四宝”(水稻、油菜、马铃薯、荷藕),举办“土豆丰收节”“荷花节”,促进集体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滇池生态环境。吴家营街道万溪冲社区大力发展宝珠梨种植、深加工及文旅融合产业,建成商业步行街、禾下咖啡馆、登山步道等休闲旅游配套设施,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余万元。
人才聚力,增添发展亮色
引进专家人才。着力打造“项目+”“载体+”柔性引才模式,围绕乡村振兴引进高层次人才10余人,扶持人才项目4个,成立专家工作站3个。实施“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选派5名人才到万溪冲、刘家营等4个社区帮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落实项目联系指导机制,加强技术人才对口服务。
用好校地人才。整合驻呈贡高校优势资源,发挥乡村振兴党建联盟“校地企”促乡村振兴发展平台功能,通过共建生态种植示范基地、专家基层工作站、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招聘“荣誉村长”“乡村CEO”等方式,推动校地人才向乡村一线聚集。打造呈贡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盘活闲置的土地资源200余亩,带动社区300人就业增收。
培育乡土人才。坚持人才外引内培并举,加大社区人才回引和返乡创业政策补贴力度,开展干部学历水平和能力素质“双提升”行动,开办“农民业校”,切实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乡村文旅人才的培育力度,确保社区发展“后继有人”。
普惠共享,擦亮民生底色
健全收益分配机制。实施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按照“确权到户、量化到人”的股权管理模式,将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实现“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确保村民土地租金收入的前提下,充分享受产业增值收益。乌龙社区通过土地承租发展乡村旅游,年均分红851万元。王家营社区通过商铺出租和经营物业企业,年均分红640万元。
建立留村哺农机制。突出民生福祉,推动集体收益重点向村级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再就业等方面倾斜,保障群众真正享受发展成果。全区“村改居”社区利用集体经济收益开办老年幸福食堂17家,累计投入资金2700万余元。万溪冲社区引导村民积极参与道路硬化、污水管道改造、村庄外立面美化改造等项目,累计投入项目资金150万元,村民通过以工代赈方式获得收益24万元。
完善乡村善治机制。坚持法治、德治与自治融合,坚持建设发展与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巩固拓展生态效益并重,让生态绿色、文化底色成为社区善治特色。乌龙街道乌龙社区按照滇池保护治理要求,整村搬迁至环湖路以东的渔园星浦小区,社区围绕“红船泊渔浦,星灯耀乌龙”打造人文历史展厅,统筹抓好环滇池党建长廊品牌建设和党建引领古渔村保护,让社区发展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