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以“严”为桨,领游吟诵新课堂 ——记长沙理工大学2022-2023年度“师德标兵”宁淑华

时间:2023-08-14 21:28:14       来源:腾讯网

新湖南客户端8月14日讯(通讯员 刘飘逸 周柯嘉)她醉心吟诵,能用古老的曲调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耳熟能详的诗句注入灵魂,让那幅夕阳傍山、大河奔涌的画面立刻呈现在听者眼前;她热爱教学,认为自己最大的幸运便是能见识文学作品之瑰丽,带领学生领略其跨越千年历史长河的美。在她的课堂上,那些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不仅焕发出原有的古典之美,还被赋予了超越时空的全新生命力。她是长沙理工大学2022-2023年度“师德标兵”、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宁淑华。

“声”临其境,诗词鲜活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宁淑华的课堂上,最常见的场景便是她将经典诗词一曲曲吟出,学生们齐声和诵,平静悠远的曲调驱散了人心中所有的浮躁。


(相关资料图)

“吟诵”是古人口耳相传、依腔行调的读书法,是古典诗文存在的活态与原貌。宁淑华认为,在吟诵中,声调起伏或高昂或低沉,声音长度或拖沓或短促,这些因诗制宜的变化让诗歌中的景与情清晰、鲜活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能让学生更加理解古诗的律来、情来、气来、神来的全方位的美。

不论是《唐宋词欣赏》还是《魏晋隋唐诗歌欣赏》,宁淑华的每一堂专业课都伴随着大量的背诵任务,她常常会以“接龙式”抽背来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对于那些没过关的学生,她就在课后“开小灶”,留下一个小时陪着他们一起背诵。

对背记的严格要求,来源于宁淑华对中文专业的认知。“中文是一个读书的专业,最好的老师全在书架上。没有一定的经典作品记诵做专业存量,中文学子就是空心菜。所以,中文专业的学习势必伴随着大量的阅读和背诵。”

“得益于宁老师的‘魔鬼训练’,我具备了比较扎实的专业功底,让我之后的考研考博之路都轻松了不少。”中文1502班学生黄逸欣感慨,现在她已经在南京大学攻读古代文学博士学位。

但也有学生曾表示,背书太痛苦,很难记牢固。一句“背完就忘记,背了有什么用呢”的疑问,让宁淑华深感必须寻找更好的课堂教学方法。在不断的探索中,她接触到了吟诵。

将吟诵引入课堂后,宁淑华与学生们的诗歌赏析就从一维的文字阅读变成了二维的情景欣赏。她说:“每一次上课都是和学生同走一遍审美之路。”而这条路上所见所感的风景,皆是课堂里一吟一诵的韵味。

在吟诵教学法的基础上,宁淑华又对传统诗词教学重知识讲解和主题阐发的模式进行改革,开创了“吟诵-背诵-问答”教学模式,即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对作品的背诵,并提出问题;在课上进行吟诵展演和背诵接龙抽查,然后是师生讨论和老师解答提问。

这种鼓励学生提问的“问答式教学”更有针对性,但也意味着老师的备课任务更重。有时,学生们在课前提出的问题多达20多个,宁淑华每一个都不敷衍,为了准备回答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

“吟诵-背诵-问答”教学模式不仅获得了学生的普遍好评,教学成果也颇为显著。2018年以来,她所承担的古代文学相关课程全部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2021年教学评价位列全校教师前10%;2022年新开的《古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的教学评价分值更是高达98.53%。

由己及人,当好学海“摆渡者”

宁淑华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了很多热爱古典文学的学生,不少外系的学生特地跑来旁听她的课程,听完一次再来听第二次。因为跟着她学习吟诵,不少学生还燃起了创作古体诗的热情。

但鲜少有人知道,对于已经学习吟诵方法十余年的宁淑华来说,最开始的学习并不是件轻松的事。

上世纪初,由于社会急剧变革,曾经代代相传的吟诵受到很大冲击,甚至一度濒临灭绝。直到今天,这项传统口头表达艺术方式的传承、发展和推广仍然步履维艰。宁淑华记得,她向省内为数不多传承吟诵技艺的老先生求学时,同班同学只有两个人。每节课都是老师一句一句教,学生反复吟,直到老师觉得学生过关,才学习下一句。

“学习吟诵需要持久的毅力以及大量时间的积累,但这带来的收获也是巨大的。”十余年下来,宁淑华熟练掌握了三种主要的湖湘吟诵调,并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湖湘吟诵音像资源库。

在她的带动下,汉语言文学系的学生们学会了多种诗词吟诵方法,先后多次参与了湖南省的吟诵活动。2020年9月,长沙理工大学携手湖南吟诵学会以及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共同举办了《诗意浓浓迎中秋》吟诵活动,得到了主流媒体的报道。

在跟宁淑华学习的过程中,让很多学生印象深刻的,是她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与对生活的温和与淡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在她身上交织并存,让人感到一种奇妙的和谐。

有一次,宁淑华在课堂上吟诵欧阳修的散文《泷冈阡表》,不由得悲从中来、潸然泪下,感染了许多人。中文1701班学生张瑞欣说:“宁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沉浸式教学’。她对文学用情至深,是真正的性情中人。”在宁淑华的影响下,张瑞欣在毕业后也选择成为一名教师,现就职于长沙市芙蓉区实验小学。

学生陈天至今记得他与宁淑华的一次探讨交流,“当时我对‘唐诗向宋诗的变革’这一问题有些疑惑,于是发短信向宁老师咨询,她很快回电过来,和我在电话中讨论了一个小时。后来我才知道,老师当时还在医院陪护生病的孩子。”

在宁淑华看来,这些爱读书、好读书的孩子,不仅仅是她的学生,更是她的好朋友。她和很多曾经教过的毕业生都保持着联系,聊天的主题大多与书有关。她说:“于我而言,能够教书育人,是命运的恩泽;能够以书会友,是人生之至幸。”

一个被古诗文青睐的幸运者,一个文学之国绝美风景的导游者,一个既受恩赐、便当传承的摆渡者——这是宁淑华对自己谦逊的评价。而在学生眼中,她坚守着一名教师最宝贵的情怀,感受着生活丰富而细腻的笔触,传递着文学艺术难以言说的美与力量,让学生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寻得了一方平静而温和的天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