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就能“洗白”个人征信报告?当你的个人征信报告上有逾期信息时,看到这样的广告,你会动心吗?
在社会越来越看重诚信的当下,一纸征信报告不仅直接体现个人最基本的诚信状况,而且关系着每个人和企业的金融生活。不法分子正是抓住部分人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心理,故意混淆征信修复与征信异议的区别。然而,这些所谓的“征信修复”机构的业务大多是材料造假、伪造证明、欺骗银行。轻信于他们的消费者,非但不能修复征信记录,反而可能被骗财,泄露个人信息。
实际上,所有征信修复都是骗局,且为非法。征信修复骗局频出,本质上是反映人们愈加重视个人的征信状况,希望自己不会因为偶尔的逾期或误操作留下“案底”。另外,一部分没有合理负债的金融消费者,也迷信这些“征信修复”所画的大饼——逃避本息归还,不会被催收或起诉。对征信政策法规不了解,同时又存有侥幸心理,这些都是不法分子能够屡屡得逞的主要原因。
有需求才有供给,有痛点才有骗局。“征信修复”仍有“市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人们对相关征信异议申诉有着不小需求。而这部分需求常常还难以得到满足,成了痛点,这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因此,相关监管部门要出台专项办法,加大针对“征信修复”“代理投诉”打击力度的同时,金融机构也需要适时地为金融消费者“补课”,比如银行等机构,对于一些非恶意逾期的行为,采取柔性化管理,多提醒、多沟通,尽量避免出现不良信贷记录情况。作为错误需求的源头,消费者也应爱护好自己的“第二张身份证”,养成合理借贷、量入为出的习惯,不要过度借贷、盲目借贷。要明白,花钱洗白不了征信,切莫因小失大。(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