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琉璃,就不得不提淄博;谈及风筝,势必绕不过潍坊……一项成熟的手造,历史地吸纳着潜在的受众,也历史地储存着对地域的认知。一旦其IP树立起来,与之同时涌现的,是一个地方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人文形象。
小手造有大空间,一项手造可以成就一个文化产业;小手造有大情怀,一件手造可以呈现一个文化创意;小手造有大格局,一件手造可以走向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山东手造”的抱团出海,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创新,是资源禀赋的优化配置,是一个开放大省的自信与担当。
向手造借通道要空间,要的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空间。数据表明,每百万元固定资产,重工业安排94人就业,轻工业安排250人就业,手工艺行业则可安排800人就业。手造不是机械化、规模化的标准工业生产,更像个性化、柔性化的私人定制,对手工制作要求高,可以吸纳更多劳动力。手造的就业市场主要在农村,很多地方甚至形成了“一地一品、一村一艺”。郯城县乐泉村有乐器制作专业户60余家,二胡产销量占全国市场50%以上;临沭柳编关联产业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从“农民”到“手艺人”,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什么手造有市场,就要让优势资源向哪项手造汇聚。如此,让就业有渠道,增收有途径,产业振兴才会有底气。
向手造借通道要空间,要的是文化创新创造的空间。手造要造得出、卖得好,说到底要靠创意、创新,而不是简单的复制。创新靠什么?人才。手造人才不只是工匠,他们有的人懂文化,懂传承、善创新;有的人有创意,独具匠心、别出心裁;有的人懂营销,善经营、会管理。推动山东成为文化创意的隆起带、手造产业的集聚区,就要将各类人才收入麾下,打造人才聚集地。同时,“山东手造”为文化创意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同类型的人才相互交流碰撞,对中华传统造物之道进行创造性“转码”,在创新设计中不断推进和丰富手造内涵。
向手造借通道要空间,要的是山东形象传播的空间。坐拥百万粉丝的网络红人“阿木爷爷”以视频展示传统榫卯工艺,在海外收获上亿播放量。这种出圈,让我们看到了“山东手造”的国际魅力。山东厚重的历史、山东人沉稳踏实的性格造就了“山东手造”的丰富,反过来“山东手造”也能塑造新时代山东的形象。要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要有优质特色的文化产品作载体。如今,“山东手造”的出口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种重要方式。曹县汉服、郯城中国结、巨野工笔画……穿越历史烟尘、经过岁月洗礼的“山东手造”,向世界传递中国传统手工艺之美。
做出一件手造好物或许不难,但手造不只凝聚好物,还系于民生、关乎创新、涉及山东形象。由此看来,做好“山东手造”,不仅要做好小细节,更要有大情怀、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