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测试中,当下最火的便是MBTI测试,(MBTI全称“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最近在一些互联网招聘平台上,有不少求职者吐槽“过了公司终面,却因性格测试结果和岗位要求不符被辞退”,“如何在公司面试做性格测试保证不被淘汰”的经验帖浏览量也居高不下。
MBTI测试火了,可一些职场人却深受其扰。据报道,一些用人单位甚至以此为准则决定员工职业发展前途。这样的做法显然欠妥。诚如专家表示,MBTI测试可以作为招聘时的一种筛选办法或工具,但其只是对求职者的性格特征、适合从事哪些工作等方面进行简单评估,能起到的仅是辅助性作用,不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个人,对MBTI测试均不可太迷恋。一些用人单位以此为准则决定员工职业发展前途,不仅欠妥更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不尊重。毕竟,人本身的多元和复杂,远非机器可以衡量。况且,人格倾向对大量普通的工作来说并无太大影响。同时,就这种测试本身的科学性而言,目前理论和业界也有一定争议,企业不能对其迷信。
从个人角度来讲,不应该被MBTI测试结果左右。一些测试推广者“巧妙”地把测试结果与受测者职业发展、就业前景等关联起来,号称可以通过解析用户性格来帮助个人发挥职场优势、突破性格制约。测试者一旦被其忽悠,很有可能被“割韭菜”。
不能让MBTI测试扰乱职场,对其规范使用很有必要。有专家就表示,该人格测试进行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劳动者的各类信息。从必要性标准角度看,搜集的信息越多,其使用必要性的论证就越应该强化,这种测试使用就越应该受到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测试方面更须依法而行。从本质上讲,MBTI测试是一种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的劳动者信息收集行为,应遵循劳动合同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中规定的信息收集规则。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隐私权益,这应是底线所在。对此,既需要用人单位增强法律意识,更需要劳动监察部门强化监管执法,不能任由其肆意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