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各类开发区(园区)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全省经济增长、产业集聚、创新发展、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8月18日,“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园区经济专场发布会在昆明召开。全省新兴产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对外开放的新载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看我省各类开发区(园区)有哪些“新”气象,还将有什么“新”作为。
新台阶
去年各级各类园区营收突破2.5万亿元
省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王建新介绍,这十年,我省园区效益实现较大增长。
2021年,全省各级各类园区营业收入突破2.5万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贡献税收超过1500亿元。全省营业收入超500亿元的园区达到11个,其中,昆明经开区、昆明高新区、滇池旅游度假区3个园区超2000亿元。
新成效
优势产业向重点园区集聚趋势明显
这十年,优势产业向重点园区集聚趋势日渐明显。
绿色能源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绿色铝谷、光伏之都建设日新月异;烟草、绿色能源、文旅康养、现代物流等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优势持续巩固;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出口导向型产业等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以曲靖、楚雄、保山为重点的硅光伏产业集群渐成气候,以文山、红河为重点的绿色铝产业集群渐成规模,以曲靖、昆明、玉溪为重点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初具雏形,以昆明、玉溪为重点的数字经济产业不断壮大,以昆明、玉溪、楚雄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新提升
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数约占全省的60%
各类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全省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数约占全省的60%。园区企业竞争力大大增强,全省获批9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33个省级示范基地,培育759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单项冠军企业。
新创新
探索“管委会+公司”扁平化管理模式
在体制机制上,昆明、曲靖、玉溪等地积极探索“管委会+公司”扁平化管理模式。在激励机制上,昆明经开区、大理经开区等积极探索兼职兼薪、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
在合作共建上,昆明市全面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共建磨憨国际口岸城市,成为全国唯一一座有“边境线”的省会城市;昆明经开区与上海临港集团探索合作共建昆明科技城;楚雄与上海嘉定、瑞丽与江苏扬州、临沧与南京江宁等结对共建,积极探索“飞地经济”,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保山市集中各县(市、区)资源要素打造“园中园”。
新成果
云南自贸区形成276项制度创新成果
省商务厅副厅长、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办公室副主任张红介绍了十年来我省开放型园区发展情况。
十年来,我省已初步形成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引领,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带动,1个跨境经济合作区为重点,2个综合保税区和4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2个省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为支撑的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平台体系。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十年间实现从“谋划研究”到“获批挂牌”,再到“硕果累累”的“三步跨越”。
昆明片区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稳步发展,引入北京黑马加速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西南管道等一批优质税源型总部企业。昆明长水机场获批7条涉及第五航权航线。
红河片区有序启动中越跨境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园、边民互市落地加工冷链物流产业园、陶瓷精深加工等一批新增项目。中国—东盟(河口)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自主创新“电商跨境+边民互市”的互市电商跨境出口模式,吸引入驻企业153户,实现网上销售额13.16亿元;德宏片区创新“一线两园”跨境产能合作模式,试点企业在缅方建厂投产,实现产品利用缅甸原产地证明出口欧美。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连年突破百亿,在全国首推人民币对缅币兑换参考报价,创造引领中缅货币兑换汇率的“瑞丽指数”。
截至2022年6月,云南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54579户,完成外贸进出口2598.27亿元(含边民互市)。2021年,全省跨境电商进出口42.94亿元,增长317.37%。市场采购贸易出口额51.3亿元,增长583%。159项国家和省改革试点任务实施率为100%。共形成27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属全国首创46项。
国家级经开区 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4%
昆明经开区现代商贸物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业占园区营业收入比重达到49%,跨境电商、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加速聚集。曲靖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占园区营业收入比重已达30.9%,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已占园区营业收入的24.4%。蒙自经开区新材料、电子信息两个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从零提升到40%左右。大理经开区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3个产业已占园区营业收入的30.1%。嵩明杨林经开区绿色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占园区营业收入的40.7%。
2021年底,全省国家级经开区注册企业数量71183户;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688.51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22.39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4%。
高新区 已成为科技企业培育的主阵地
目前,我省有昆明高新区、玉溪高新区、楚雄高新区3个国家高新区,有曲靖高新区、文山高新区、临沧高新区3个省级高新区。
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张继红介绍,2021年,全省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5399.2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158.35亿元、实现净利润220.97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7倍、1.5倍和1.1倍。
过去十年,云南省高新区在新型疫苗、稀贵金属、数字经济、液态金属、新能源电池、绿色食品等六个领域形成了一批产业名片。2021年,云南省3个国家高新区R&D经费支出42.8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3个百分点。
高新区已成为科技企业培育的主阵地。科技企业梯队加速壮大,截至2021年,全省高新区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857家、高新技术企业397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4家。企业创新成果持续涌现,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EV71手足口病灭活疫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国六标准汽车尾气三元催化剂及磷化铟、砷化镓、锗单晶片等光电半导体材料都出现在云南省高新区。
边合区 河口边合区经济总量跃居西部地区第一位
畹町边合区着力推动传统贸易转型升级,已引进汽车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水果及水产品交易等业态。临沧市加快培育发展进口农产品加工、出口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和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两大重点产业。孟连边合区加快发展锡矿、锌矿、红木、橡胶、石材等加工业,拓展机械设备、日用百货等出口。麻栗坡边合区加快发展电力、矿产品、农产品进口落地加工、跨境电商、现代物流等产业。
2021年,全省边(跨)境经济合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亿元,外贸进出口(含口岸)739.8亿元,占全省外贸进出口的23.5%。河口边合区经济总量在全国17家边合区中跃居第二位、西部地区第一位。
综合保税区 红河、昆明综合保税区由C类提升为B类
2021年,我省综合保税区实现外贸进出口223.3亿元,增长25.9%。其中,昆明综合保税区进出口77.3亿元,增长591.1%。
2020年全国综合考评,红河、昆明综合保税区均由C类提升为B类。红河综合保税区成为全省发展保税加工业务的重点园区。昆明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全业务种类落地,跨境电商增速在全国综合保税区排名前列。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即将实现围网运营。
专项支持
共同出资设立科技创新联合资金
我省将“真金白银”地支持高新区建设发展。对新获批的国家高新区一次性给予最高1000万元研发经费支持,对新获批的省级高新区一次性给予500万元研发经费支持。对进入全国排名前40位、年度排名提升10位以上的国家高新区分别一次性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研发经费支持。
对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给予500万元一次性补助。省科技厅计划每年对高新区特色主导产业安排一个重大科技项目,支持高新区实施一批引领型重大项目和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吸引全球新技术成果在高新区“首发首试”。
支持高新区建立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对总部和主营业务均在高新区的独角兽企业,一次性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
省科技厅、高新区所在州(市)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三方将共同出资设立科技创新联合资金,专项支持高新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指导园区进行差异化综合评价
目前,省发展和改革委正在牵头制定《云南省开发区评价办法(试行)》,拟对全省各类园区进行差异化综合评价。
评价指标拟设置综合实力、质量效益、创新能力、绿色低碳、开放水平等5类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根据不同类型园区的功能定位,分类设置指标权重,高新区更注重创新能力,开放型园区更注重开放水平,产业园区更注重质量效益。
今后,将发挥评价“指挥棒”和激励作用,将评价结果与园区奖励、要素保障、动态调整、机构编制等挂钩,对综合排名靠前、进位较多的园区给予奖励,优先支持各类要素向干劲足、进位快的园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