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昆明市加快推进产业跨区域协调发展,制定了《昆明市统筹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意见》《昆明市存量产业项目跨区域流转管理服务办法》《昆明市招商引资项目跨区域协作管理办法》,从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资源要素统筹保障入手,促进项目加快落地、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形成各区域高效联动、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力打造跨区域协调机制,7月中下旬,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富民县及新希望集团云南新龙矿物质饲料有限公司签订《新希望集团磷矿开发利用与深加工项目跨区域合作协议》,将分属两个县的上下游产业项目统筹结合起来,对项目的自然资源开发、税收和产值分享进行了约定,打破行政区域限制,解决了市域内自然资源条件与生产加工条件不匹配难题,使禄劝县、富民县和企业实现互利共赢。
这也是昆明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三个文件以来的首个落地项目。对此,昆明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禄劝县、富民县和新希望集团此次的跨区域合作,将分属两个县的上中游产业项目统筹结合起来,下一步再把下游的安宁市也统筹进来,形成上中下游“一盘棋”,最终实现多方互利共赢,甚至对全市在磷化工资源综合利用上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昆明市统筹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实现产业布局、要素保障、招商引资“一盘棋”,全力推进打造跨区域协调机制,这将有助于资源、加工一体化企业在昆明落地,成为招商引资的重大突破,这也增强了企业在昆明进行投资的信心。
在产业布局“一盘棋”方面,昆明市将着力增强发展的统筹性、整体性、协调性,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构建“和而不同、错位联动、全面统筹”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明确县(市、区)产业发展功能定位,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加快建设集聚高端要素、现代服务、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大都市区;晋宁区、安宁市、富民县、宜良县、嵩明县、石林彝族自治县加快特色产业专业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主动纾解承接核心区人口,加快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格局;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重点加强生态保护功能,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在要素保障“一盘棋”方面,昆明市将在市级层面统筹调配各类资源,持续破解供需错配问题,提升要素供给效率。健全完善金融服务平台、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引导基金等支持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工作措施,支持重点企业通过股票、债券市场及其他金融产品拓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加快上市步伐,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深化拓展政银企合作机制,加大产业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普惠金融、惠农金融等领域支持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金融支撑。
在招商引资“一盘棋”方面,昆明市将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方式和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链,瞄准世界、中国、民营企业3类500强,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外资企业实施定向精准招商,做到靶向沟通、专人跟进、全方位服务;围绕项目接续和产业耦合,开展以商招商、精准招商,推动重点产业链集群式发展,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势蓄能;积极探索引进第三方中介招商,开展多元化招商,做到招大引强与招才引智并重。
此外,该《意见》明确提出,昆明将着力构建利益共享、统计核算及督促考核3项保障机制,加强跨区域协作配合,促进融合统一、协调发展。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益共享
为进一步促进招商引资项目在全市范围内有效协作、有序流转,加速形成招商引资“一盘棋”工作格局,实现招商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益共享,昆明市相继出台《昆明市招商引资项目跨区域协作管理办法》和《昆明市存量产业项目跨区域流转管理服务办法》。
如何确保项目信息不封闭?《昆明市招商引资项目跨区域协作管理办法》显示,在招商资源和项目管理方面,依托招商引资数字系统“一图两库”(招商地图、项目库、资源库),由市招商委办公室牵头,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和市级有关部门配合,加强全市产业用地、标准厂房、商务楼宇等资源及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企500强等龙头企业的信息梳理和归集,建立健全市级招商引资项目管理平台,引导招商引资项目合理流转,并向优势产业功能区集聚,避免优质项目流失和区域内同质化竞争。
同时,该《管理办法》明确项目协作利益共享,提出利益共享类型及奖励。如每年度流转成功的项目对首谈地和承载地的招商考核加分奖励条件和标准;首谈地提供要素支持的项目,市级财政给予首谈地招商引资工作经费奖励的办法和标准等。
此外,《昆明市存量产业项目跨区域流转管理服务办法》明确,跨区域流转存量产业项目分为政策性流转项目、企业自主流转项目、注册地不变更流转项目、仅搬迁总部或变更注册地流转项目4类,并对不同类别的流转项目税收收入比例进行约定。
当前,昆明市产业发展已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期、结构调整的攻坚期、经济运行的承压期,昆明市持续推进跨区域产业招商“一盘棋”,将继续妥善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加强跨区域协作配合,完善工作措施,健全政策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资源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配置,促进上下游产业协调联动,加强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共享共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