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让国内外消费者知道,中国有自己的好咖啡,就在云南。要让云南咖啡真正走向国外,走向世界。”自7月下旬起,北京科技大学“滇遇咖妃实践团”成员,在云南开展了为期两周,以云南小粒咖啡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矣思锦、魏新、张瑞芯、周嘉艺、燕忠涛、李嘉烔、宁津、聂锋、徐子桐、史思怡、苏薪昊11名同学以社会实践活动方式,推介云南咖啡。
经过两周的交流探访,11名“滇遇咖妃实践团”的成员对云南咖啡产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提高云咖知名度
必须要有一款成功的商业咖啡
《一点就到家》电影的热播,让云南小粒咖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大多数人依旧对小粒咖啡了解甚少,且大部分消费人群更偏向于购买国外品牌咖啡。本着“让云南咖啡走出去,让中国咖啡走出去”的想法,同时怀着将云南小粒咖啡带入广大年轻人视野的期望,“滇遇咖妃实践团”在云南寻访了多位行业专家。
8月1日,“滇遇咖妃实践团”成员拜访云南普洱小凹子庄园廖世豪。廖世豪认为,咖啡的好坏,其实取决于大众的认知。“每个人的品味、喜好不同,对于一杯咖啡的评价自然也不同。如果要真正提高云南咖啡的知名度,云南应该做出一款成功的商业咖啡,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咖啡的地位。”廖世豪建议游客,在咖啡豆成熟的每年10月—12月期间,到小凹子咖啡庄园体验。“这时可以品尝到最美味的咖啡,还能亲身感受到采摘、加工咖啡的过程,感受云南咖啡的魅力。”
实践团成员们还线上参观了捷品咖啡有限公司的咖啡加工厂房与设备,对咖啡的加工流程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云南咖啡产品
应走“特色咖啡”销售路线
8月4日,实践团拜访了云南咖啡行业协会的李功勤。李功勤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国内咖啡产业的发展情况——中国咖啡产业发展至今已有60余年;目前,国内咖啡产业正处于一个井喷阶段。
李功勤认为,未来云南咖啡应走“特色咖啡”而非“精品咖啡”的销售路线,这条道路可以摆脱“精品咖啡”定义不明等问题。“你有柠檬的酸,我有玫瑰的香,这样一来,在销售时既有特色品质宣传,又能减少和其他商家的竞争,大家都能够卖出咖啡。”
对于“云南咖啡产业是主要对内还是主要对外”的问题,李功勤认为,云南咖啡还是应该依托国内市场,行业及主管部门要引导生产商建立自己的咖啡品牌,而不是一味出口咖啡豆。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产量和品质上的确都处于弱势”。从产量看,世界几十个国家每年生产的咖啡在1000万吨左右,而云南咖啡每年产量约为10万吨,只占世界咖啡年产量的1%—2%,份额很小。从品质看,云南种植的大部分是卡蒂姆种小粒咖啡,相较于蓝山和瑰夏,品质也不算顶尖。
李功勤认为,企业应守住中国咖啡市场,不要急于出口。“咖啡只要出口,便要受国外交易所定价限制,往往定价很低。同时,出口的云南咖啡还会被冠以外国咖啡之名,再被高价买回国内,有的甚至只卖到了自贸区,经加工包装后又成了所谓的进口货。”
李功勤建议实践团的成员们,在力所能及的领域帮助云南小粒咖啡发展。”比如研究咖啡的其他应用途径,增加附加值。再比如,利用咖啡加工过程中的废料,像咖啡果皮、果碴等,将这些废料做成副产品,如国外的咖啡面膜、咖啡杯子等,使咖啡产业价值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