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新形势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和边疆党建工作的思路、举措与成效,8月17日至19日,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和云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邀请部分云南省社科学界专家组成临沧行调研组,兵分三路赴临沧市下辖的云县、凤庆县、临翔区、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与镇康县开展实地调研。
善用资源禀赋助力产业腾飞
作为临沧市重要的能源县,云县拥有丰富的水电能源资源。境内有较大河流38条,澜沧江在县境内流程有176.5公里。近年来,云县确定了“以风光水储为载体的新能源建设作为云县的奋进之足”的目标定位,致力于发展水电、光伏等绿色能源产业。
在云县爱华镇永胜村老虎箐,跨越发展调研组的专家们到“云县爱华农牧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现场调研。群山之间,一块块深蓝色的光伏发电板依山而建,发电板下,滇黄精、滇龙胆、白及、断续、天冬等中药材长势喜人……通过盘活荒山荒坡,当地采用“光伏+中药材”的创新尝试,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农光互补”新模式。专家们认为,“农光互补”模式要真正助力乡村振兴、造福于民,一定要具备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推动光伏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新基建等进行深度融合,不断拓展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和新场景,最大化发挥能源项目优势,实现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共赢。
在被称为凤庆“产业大脑”的凤庆县产业数智中心,IOC(指挥调度中心)大屏上正实时滚动着当地核桃和茶产业的生产、销售、仓储、物流等信息。这个产业数智中心,目前主要致力于凤庆的两个优势产业——核桃和茶叶的全产业链数智化建设。专家们指出,农业数智化的未来,不仅是要拓展农业产业链,更是为了打通壁垒,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凤庆的“产业大脑”建设要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数智化水平,让凤庆的优势产业乘“数”而上,领跑前行。
调研过程中,专家组还走访了临沧市多个企业、园区,对基层政府扎实推进作风革命、效能建设,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服务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深刻印象。
民族文化促边疆进步发展
双江县是中国唯一由4个主体民族联合组成的多民族自治县,是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之乡。2019年,双江县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民族团结进步调研组的专家们首先来到勐库镇公弄村。云雾缭绕的青山上,一排排茶树若隐若现。公弄村现有茶园面积2.9万亩,年产值约3.5亿元,2021年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在勐勐镇大荒田村来冷自然村,大片大片的火龙果园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在沙河乡允俸村景亢组,特色寨门、水上舞台、1000平方米的泼水广场等旅游设施让专家们眼前一亮。依托特色旅游业,2020年当地旅游业收入达480万元……双江县各民族村寨充分利用各区域的特点和优势,建设起和民族文化、风物紧密结合的特色产业,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专家们认为,一个民族文化产业做得好的地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也会做得非常好。双江县应当继续巩固自身优势,进一步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着力推进文化创新,营造充满活力的民族文化发展环境。
一直以来,双江县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的前提下,在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中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专家们指出,双江县要把这些成功经验总结提炼,上升到理论层面,充分发挥双江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示范价值。
党建引领夯实固边兴边基石
边疆党建工作情况调研组专家来到镇康县勐捧镇岔河村,实地察看了当地通过“红旗飘飘”工程,抵边联防所全覆盖成立临时党支部,真正让党旗在边境一线高高飘扬;充分发挥包包寨村“云南省强边固防示范村”的示范带动作用,着力筑牢边境“三防”防线,筑起边境疫情防控的钢铁长城。
走进勐堆乡帮东村,专家们被这个优美、清洁的“高颜值”村寨深深吸引,中国农业大学驻帮东村第一书记王绍雷介绍,勐堆乡近年来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抓住中国农业大学涉农业高校乡村振兴战略契机,合作开展“红色1+1”党支部共建,进行了党建引领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生动实践,开创了党建合作的新模式。伴随着中国农业大学的资源注入,村里的青年干部参加“中国农大—腾讯为村乡村CEO培养计划”,“帮东市集”“星光夜市”等经济新兴业态正在规划,打造了“蔗梢+肉牛”的链条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了“农米、农糖、农菊、农瓜”加工作坊等,进一步实现全村“产值”“颜值”双提升。
在与县委班子座谈时,专家们认为,镇康县用实际行动扎实抓好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老支书的回信中提出的“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重要要求,全县上下呈现出担当作为的积极状态,是对作风革命效能建设的有力回答。同时也建议,要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强组织、抓好队伍、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作用,尤其要抓好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以点促面,带动发展。
本次调研组专家来自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