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蒋京洲
“南充是全省劳务输出大市”。等到能够切身体会这句话的年纪,自己也成为了“外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儿时的玩伴留在家乡的寥寥无几,漂在“北上广深”更像是青年常态。因此,春节假期除走亲戚之外,也成为“访友”为数不多的良机。
“今年啥时候回来?”作为川内的“留守人员”,这样的电话在年前打上一圈,大致就能知道过年的“团伙规模”。
(相关资料图)
今年的邀约得到了出乎意料的热烈响应。“提前放假了,坐飞机从深圳直飞南充,腊月二十八就到。”初一才能回家的我哪里听得这个,我揶揄道:“老板阔气了,都不走成都中转一下了?”
打完电话我一寻思:好家伙,这可能是这3年多来,儿时玩伴聚得最齐的一次。
过年免不了吃。对于我们这群“外出务工人员”来说,所挂所念无非是家乡的“南充米粉”。在南充,米粉不讲“吃”而是“喝”,洁白如玉的米粉漂浮红油与肉丁,不见得有多少水汽氤氲却热气逼人,“吸溜”一口下肚乃是冬日难得的享受。
饭毕,漫步滨江大道,不禁感叹多年未见烟火复现。大红灯笼点缀了旖旎的江边夜景,掩映着攒动的人头。这样的景象,让我们既乐在其中又倍感失落。
“年纪也不小了,不如回来吧。深圳毕竟还是太远,想安家落户也不容易。”短暂掩藏在鼎沸人声中的沉默过后,一位朋友开启话匣。这话,自然是对在深圳工作的友人所说。
“回来啊……我也在考虑,就是不知道工作好不好找。”7年前,从川内大学毕业的朋友寻业无果,遂收拾行囊前往沿海。如今带着产品质量经理的7年工作经验,回川就业能否顺利?
众人听闻,七嘴八舌出谋划策起来。“现在还可以,有个电子厂就在高坪,你的工作经验一定有用武之地。”另一位朋友建议,“回川不一定直接到南充,现在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南充承接相关产业机会很多,可以先到成都、重庆的公司工作,后面再‘曲线救国’,想办法调动回来。”
一番讨论,也吸引了年轻朋友加入“话题”。一位在外就读工业设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朋友也即将面临就业。他听说近几年南充吸引了不少汽车汽配企业,让我们帮忙参谋参谋,回乡就业前景如何。
一群年轻人对未来的迷茫和期待,化作嘉陵江边的一串笑声。我有些恍惚,许多年前是否也有一群年轻人,像这样笑着、跑着,在江岸上留下足迹。
春节临近尾声,大家也并未就这个问题达成什么一致。但那一晚的夜游漫步,也给了我们某种信心——在新的一年,在生活的不确定性中继续寻找所愿所偿的信心。
本以为这个春节就这样结束了,然而在我提笔写下这些文字的当下,一位在韩国攻读影视专业、四年未见的朋友突然来电:“我回来了。”机场高速路上,他向我分享了这四年的学业所成,还讲起了打算回川创办影视广告公司的计划——“现在四川的商业气氛很活跃,品牌高端商务推广的需求在增长,我很看好。”
我握着方向盘,听着他的滔滔不绝,看见两旁路灯像流星一样滑行又逝去,周而往复,照亮了我们的面庞。
都回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