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周洪攀
(资料图片)
1月31日下午,梓潼七曲山风景区一个十余平方米的门店里,店主罗智婉女士正给纸张上的年画拓印。柜台边,不时有旅客过来,挑选年画样式,合适的价格就带一张回去。
罗智婉是四川省非遗项目梓潼木刻年画传承人,30多年来一直在寻找收集梓潼年画素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创作。随着岁月的流失,已过退休年龄的罗智婉,在传承梓潼年画上显得力不从心。“梓潼木刻年画年代久远,但随着时代变迁,梓潼年画逐渐成为大家的记忆。但我还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让梓潼木刻年画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梓潼。”
流传千年:梓潼木刻年画老雕版收集难度很大
在七曲山风景区一个十余平方米的门店里,摆放着以梓潼木刻年画为元素的台历、挂包、围巾、服饰、折扇等文创产品。作为店主、非遗传承人的罗智婉女士,正在年画上拓印。
“北有孔子,南有文昌。梓潼县七曲山大庙被誉为‘文昌祖庭’。梓潼木刻年画作为文昌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南宋开始就有木刻年画。”罗智婉说,梓潼木刻年画鼎盛于明清,衰落于清末民初。在明清至民国时期,梓潼从事年画生产的作坊达20余家。后来因为胶版印刷的出现,梓潼木刻年画逐渐衰落,木刻板被毁,年画技艺传承由此中断。“以前,农村的老门板上都有类似的门神年画,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雕刻件逐渐淡出老百姓视野。”
罗智婉传承梓潼木刻年画,缘于她当年到梓潼县文化馆工作。“刚接手时,看到的是胶版年画,而梓潼传承千年的木刻年画真的很少。”罗智婉说,看着即将面临断代的梓潼木刻年画,她就到乡村去收集民间遗存的梓潼年画木雕图。在乡镇寺庙和一些老屋看到残存的年画时,罗智婉就用相机拍摄下来后,再以手绘的方式进行呈现,让曾经消失的梓潼木刻年画重回大众视野。
罗智婉30多年来,先后在梓潼周边的元山及剑阁等地陆续收集一批弥足珍贵、濒临失传的明、清至民国系列珍贵的梓潼木刻年画雕版。其收集的古雕版线条劲健、造型构图精美、尺寸多样、种类丰富,现共收集有近50张。“部分雕版初步鉴定为明清时期房梁老料工艺改造而成,更加珍贵的是雕版90%为楠木雕刻,部分为金丝楠木。”罗智婉说。
“看着这些传承千年的木刻年画逐渐凋零,就想通过自己努力,让这一非遗技艺传承下来。”罗智婉说,她在收集这些老雕版的同时,通过临摹、雕刻等方式,并结合时代进行创新。让淡出视野的梓潼木刻年画,再次走入大众生活。
传承人:希望在有生之年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近年每到春节,罗智婉的梓潼木刻年画都会被很多单位企业印制成挂历画历,免费送给帝乡梓潼各乡镇父老乡亲。“一共发了10多万张。”
作为梓潼木刻年画非遗传承人的罗智婉,先后创作《文昌加冠》《文昌晋禄》《文昌赐禄》《文昌赐寿》等作品。在推广梓潼木刻年画过程中,不但制作挂历送老百姓,还自费出版《梓潼年画》作品集,呼吁更多人了解梓潼木刻年画。
“这些年,我把收集的老雕版和自己创作的产品全堆在一间屋里,家里人都说快成了仓库了。”罗智婉说,随着县政府对梓潼木刻年画的重视,在七曲山风景区给她了一个门店,用于梓潼木刻年画产品的展示。“我也希望通过游客的带动,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梓潼的地方文化,认识梓潼木刻年画。”
随着岁月的流失,已过退休年龄的罗智婉,一直放心不下梓潼木刻年画的传播。她先后在梓潼文昌二小、绵阳安昌路小学、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开设了年画教学培训课程。尝试以烙铁画、粘贴等方式进行年画创作。“这些学生将来不一定会从事年画创作,但至少可以让他们了解绵阳地方传统文化。”
同时,罗智婉还在服饰上绘制年画,在T恤、围巾等生活物品上进行年画创作。“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让梓潼木刻年画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梓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