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李健敏 实习生 李童阳 余佳一
2月7日,开学之日,正定某学校14岁男生小伟(化名)早上入校几分钟后便走出校门,小跑着渐行渐远,消失在行人车流中。发现小伟离校出走后,学校、家长、中华志愿者协会应急委减灾服务部(河北)人员紧急展开搜寻。经过努力,2月8日下午,救援人员在一块麦地里找到了小伟,此地距离小伟的学校20公里。一个孩子,没有手机、没带证件、没有食物,独自在寒冷的户外昼夜流浪了34个小时,这让许多人感到震惊和后怕。
2月8日下午,小伟被找到。图片由中志协应急委减灾服务部(河北)提供 。
(资料图)
小伟的家长向记者透露,小伟目前在家,情绪平静,“缓两天后”会去上学。关于出走原因,家长说小伟称网课加上假期,歇得太久了,玩心太大,就想在外面玩,不想上学。在校外这段时间,小伟没有吃东西,没有睡觉,一直在走路。小伟对其行为表达了后悔之意,但没有表露出受惊害怕的迹象。为了避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父母没有询问小伟太多问题。
小伟的出走行为无疑是不同寻常的,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小伟在班主任老师眼中却是一个老实乖巧、乐于助人、活泼开朗、交友健康的孩子,但“就是不写作业”,他的出走让老师感到很意外。
小伟的父亲说,他和妻子两人工作比较忙,平时不怎么管小伟,与小伟交流比较少。他还说,小伟在小学一二年级时可能因作业等原因,有过几次离家之事,但当天晚上均自己回家。这次学校电话通知小伟没来上课,他一开始并没有太当回事,以为小伟就藏在校内某个地方,直到学校师生地毯式搜索无果,才意识到事情严重了。
14岁的小伟,一个人,为了继续玩,在开学之日离校出走,独自在户外昼夜流浪34小时。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研究室主任刘凤华表示,这样的事情让很多人感到惊讶、意外、害怕,但在教育工作者眼里,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刘凤华解释说,一个14岁、处于青春期的男孩,活泼开朗、交友健康、学习积极性不高,我们能够想象到其在当前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教育环境下的压力,学习的压力和青春期的压力叠加起来的结果可想而知。一个孩子30多个小时不吃饭、不睡觉,在我们看起来,他肯定很痛苦,也许在孩子看来,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是因为生活当中的痛苦更甚于此。当宣泄压力的渠道不充分时,孩子只好采取这种最简单的方式。
孩子心理健康是教育工作当中第一关注点,在当前“双减”环境之下,刘凤华强烈呼吁教育方式多元化、成长方向多元化,否则,还会有更多的“震惊”发生。
刘凤华建议,社会不必过多关注小伟,而应该给予他更多的理解、关爱。孩子这样做,只是为了躲避更大的痛苦,这种选择对他而言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当我们减轻孩子学习、生活当中的压力和痛苦,孩子的这种选择倾向自然而然就会淡化。老师和家长也没有必要过多向孩子道歉,因为家长望子成龙,学校教育英才,孩子要健康成长,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没有对错可言。
小伟成长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刘凤华说:“建议学校、家庭和孩子坐在一起开个会,找到问题、接受问题,寻找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和途径,相互妥协、相互促进、共同成长。”